昨日,带几位小朋友在草地上玩,发生了很有意思的一件小事。
有个4岁的小女孩,请我帮她摘两根豆荚,摘到后她很开心。
没过一会,她又过来请我帮我家弟弟摘豆荚。第一次我并没有太在意,就跟她说,弟弟不喜欢玩豆荚,不用摘了。
结果,没一会她又过来请我帮弟弟摘豆荚,我正在打羽毛球,再次告诉她不用摘了,弟弟在玩别的呢。
让我没想到的是,小女孩特别有耐心,再一次过来时,吞吞吐吐地问我,可不可以帮她再摘一个,她有个豆荚是坏的。
这时我才意识到,原来前两次她请我帮弟弟摘只是个托辞,想借着帮弟弟摘的时候顺便帮她再多摘一个。
4岁大的小女孩,得这么转着弯才敢提出自己的需求很让我触动。通过两次被拒绝才说出自己的真实意图的行为本身就很有意思。
孩子的行为同样是意识的体现,既有潜意识,也有意识,既有天生气质的影响,也有后天养育的影响。
一个4岁孩子委婉提出自己需求的能力,这个行为很社会化。
不敢直截了当提出自己需求,从心理逻辑看,她是觉得自己不能够(或不配)直截了当提出需求,提出肯定会被拒绝,但是自己又很想要,于是通过其他方式包装自己的需求后再提出,或许就可以改变大人的态度了。
想起自己小时候也有类似情况,有次去经营小百货的大姨家,橱柜里有一个特别可爱的迷你小背包,我非常喜欢,很想要,但同样不敢直接开口要,就转着弯问大姨,这个小背包还卖不卖?
当然,还有后半句没有说出来的话,如果不卖了可以送给我吗?即使只说了前半句,我已经内心紧张,脸羞愧地发热,急切地等待着大姨的回应。
大姨说当然是要卖的,不然摆这干吗。后来大姨可能意识到,我很喜欢这个小背包,就主动提出送给了我。
4岁的小女孩应该和我相似心理感受,怯生生的,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需求,哪怕那只是个正常的并不过分的需求也会感到羞愧。
身边的小女孩不敢直接提出需求的日常小事很常见。除了包装需求,还会附加条件。
比如,有女生同学来找我家哥哥玩,按了门铃喊他下去,哥哥正在吃饭中就不想下去,女生同学会附加条件说,你下来我有好消息要告诉你,或者我带了一个新玩具…
这个行为的潜意识是,我本身不好玩,可能没法吸引你一起,所以我得通过附加好消息、新玩具等增加吸引力。
不管是包装需求还是通过外物增加吸引力都是对自己不自信、自我价值感比较低的表现。
观察身边的男生,很少见哪个男生怯生生地提自己需求,都是大大方方的说,我要什么,我要怎么样,没有那么怕被拒绝。
这种差异首先跟性别相关,不同性别在不同年龄段心智发育程度不同。其次,与社会文化和家庭养育也有相关,对待男孩和对待女孩是两套不同的文化系统。
期待有一天,小女孩们也可以自信大方地提出自己的需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