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缘巧合之下,在群里看到了莫言老师的公众号,今天正好是公众号开通的第一百天,我关注的第一天。
公众号每周一推送一次消息,头条放文章,次条聊话题。
今天的头条是莫言老师在公号开通一百天录制的视频,次条便是“【莫言和你聊聊天】我的写作灵感是怎么来的”。
我是一边听着莫言老师录制的语音,一边看文章内容的。
内容主要回忆了莫言老师在小学五年纪辍学去放牛放羊,后和大人一起干活的场景。
在刚辍学时,年纪尚小,干不了重活儿,在放牛放羊的时候,会对着牛羊、大自然呐喊、谈话、唱歌……
一两年后,可以跟着大人一块干些活儿,因为多少识些字,便做了记工员。和大人过早的相处在一起,更了解成年人之间的想法和语言、包括口头语和地方话、或幽默、或讽刺,而且还有大量的历史掌故、传奇人物、妖魔鬼怪、物化成人之类故事。
当时在集市上还有很多说书人,他们很多人并不识字,说起话来却朗朗上口。因为一个故事要讲很久,所以在讲故事时就是“东拉西扯”的语言风格,用莫言老师文章里的一句话来说就是“有的时候可能是讲某个人穿了一条裤子,讲了一天还没穿上来”。
就这样的农村生活体验,农村生活的语言积累,给听故事的莫言老师在后来成为作家时,提供了创作来源。
但是要想写出好故事,不仅要会听故事,还要具有想象力。那想象力是怎么来的?必然是基于一定的”物质基础”之上。
莫言老师说,他刚开始放羊时,周围没有成年人,每天面对着大自然里的放逐的牛羊、各种欢唱的鸟、地里的昆虫,这种把自己和大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里,自我的想象力也是无边际的。
甚至还会把听到的妖魔鬼怪、灵异故事与当下的环境结合起来,既有恐惧,又有好奇和激动。
莫言老师说,他的想象是建立在农村生活物质基础上的,而现在很多的年轻人,想象力应该是建立在高楼大厦哦,电子网络之上的。
想象力也是有基础的,必须听过很多沉浸式的“故事”,有过很多沉浸式的体验,才能把“故事”和“体验”结合起来,创造出更多的内容。
听完很受用,所以也特意来分享给你。用我自己简单总结的一句话就是:
多听故事,补充素材;多去体验,触发感知;多去收集,形成特色;多去联想,激发想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