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第八章 12.作为教育机构,我们为什么教的这么少?

第八章 12.作为教育机构,我们为什么教的这么少?

作者: 健康数学 | 来源:发表于2020-05-23 14:50 被阅读0次

    一节课,往往老师讲解会占用很长的时间,并且可能这段时间也最为重要。所以我们也常常跟孩子们强调,“上课要注意听讲”、“要认真记笔记”、“课上学的内容课下要多复习和巩固”等等。

    不过,在我们这里,老师讲的很少很少。教育教育,不教,是怎么育的呢?又为什么选择不教呢?


    (一) 牛孩不是教来的

    我们都会认识几个数学能力强的“牛孩”。

    他们上课可以很少听讲,他们回家可以从不复习和做题,他们可以用很少的时间与精力比同学学的更好;老师讲了简单的,他们就会很多更难的题目;很多没见过的题目,他们也办法多多。

    我们很希望自己的孩子也成为这样的牛孩,所以会找一样的老师、学同样的内容,甚至可能孩子本身就跟牛孩在一个班里,但最后总是事与愿违。

    其实道理很简单,这些牛孩并不是教出来的。他们可能在最普通的家庭出生与成长、在最普通的学校、跟最普通的老师学习。而且很大概率上,他换个学校、换个老师,依然还是牛孩。


    (二) 教不来的能力

    无论多么能耐的老师,也无法凭借自己精彩的讲解与辅导创造“牛孩”,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老师在教学中也有很多无力的地方。

    在数学学习中,老师能教的地方有很多很多。比如概念可以教、定理可以教、公式可以教、方法可以教、技巧可以教,等等等等。可以说所有与数学相关的知识,老师都可以教,甚至有种种方式、方法教出来。

    同时,在数学学习中,老师教不了的地方也很多很多。比如思考能力教不了、探索能力教不了、推理能力教不了、质疑能力教不了、研究能力教不了、数感教不了。可以说所有与数学相关的能力,老师都教不了。

    如果能教,孩子数学能力强了,能独立思考的题目越来越多了,老师也就不会让孩子多做题了,同一类题也不用反复讲了,也不用记笔记和复习了,“牛孩”也就诞生了。


    (三) 能力的成长

    “牛孩”不是老师能教出来的,“数学能力”也不是老师能教出来的,那么数学能力是如何提升的,“牛孩”又是怎样炼成的呢?

    首先,数学能力并非天生的。没有谁刚出生就具备数学能力,不过每个孩子都具备着十足的潜力。就像人们在幼时都具备想象能力、创造能力等潜力一样。

    数学能力的提升,源自独立思考。所有“牛孩”,都具备强大的思考能力。思考能力是因,数学能力是果。孩子一旦拥有很强的思考意愿与思考能力,提升数学能力就特别容易了。

    思考能力的提升,核心在于保护。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是孩子们的天性,同时也是思考的源泉。当然有太多的孩子,因为种种原因,思考并没有被保护好。在思考能力还没发展时,好奇心、探索欲、求知欲就先消失了,思考能力自然也就停滞了。

    所以保护孩子的思考,是提升数学能力的重中之重。保护思考,做到以下4点即可。

    1、 孩子在思考的时候,不要打扰

    只要孩子在专心思考,那么无论是该吃饭了、该喝水了,还是该睡觉了,或者是该听讲了、该记笔记了,都可以等一等,先把思考进行完。或者,在老师讲课过程中,引发了自己一些思考,那么同样可以先进行自己的思考,这个必然更重要。可能我们会觉得听讲更重要,但是听讲只能学知识,思考才能提升能力;没听课的部分有办法补救,没思考的部分,就难了。尤其是每次思考都让位于听讲的时候,也就习惯于听别人的,而不是想自己的了。

    2、 孩子能独立思考的内容,不要讲解

    一开始孩子的思考能力有限,能独立思考的内容不多,但仔细寻找,也一定会有。

    比如说,孩子以前从来没玩过拼图,那么难度适合的拼图,就是特别适合独立思考的内容。因为孩子可以独立完成,即使一时拼错了也能自己调整。

    但是现实中,我们往往看到孩子拼图遇到困难家长就着急了。比如看孩子一时没思路,就提示了;看孩子拼错了一块,就指点了;看到孩子的思路拼的慢,就讲解自己的拼法了。可以说,本来孩子可以从拼图中提升思考的,结果生生的被各种讲解、各种提示给打压下去了。最后虽然孩子也会拼了,但那是记住的,而不是思考的。因为能力的缺失,当孩子遇到陌生的或更难的拼图时,他会遇到更多的困难,甚至已经不得不求助他人,去听讲解了。

    数学的学习往往也是如此,讲解替代了太多的思考,以至于最后所有的困难都不是自己的思考能解决的了,最后只能完全依赖于讲解了。

    3、 孩子思考达不到的地方,不要强求

    孩子想不出来、理解不了、束手无策的情况是很多的,尤其是前期思考能力还有限的时候。这时没必要强求,在能力达到时自然就好了。

    一时的不会不可怕,强行让孩子会一些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内容,是非常可怕的。如果孩子有听不懂的内容时,就反复给他讲解。恐怕最后孩子觉得懂了时,也是记住了,而不是真的懂了。

    总要求孩子会一些思考能力不够的内容,孩子就会对懂不懂麻木了,只剩下能不能记住。更为可怕的事情是,孩子会认为记忆和听他人的讲解是解决种种问题的唯一办法,而思考不是。

    4、 孩子思考错误的时候,不要责怪。

    思考错误是很正常的,尤其是孩子。无论是解题方面思考的错误,还是生活中表达出幼稚的想法,都不要责怪。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就已经很好了,是值得鼓励与表扬的。这些都会随着思考能力与思考经验的提升,而不断改进与完善。

    如果看到孩子思考错误,但是不想等待,想告诉孩子正确的或更好的。那么要做的,是针对孩子自身的思考,告诉孩子,他的思考问题在哪里、哪里没有想到、哪个地方想的有偏差,看看孩子能不能自己调整改进。

    如果每次孩子想错,都是把自己认为对的告诉孩子,孩子不仅不会达到那种高度,反而认为自己的思考没用。长久下去,不仅思考意愿、思考信心没有了,思考错误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记忆错误、模仿错误等,思考也就消失了。


    (四) 不教的教育

    通过前文,我们已经知道,对于思考能力的提升、数学能力的提升、“牛孩”的培养,任何方法知识的讲解都是苍白无力的。反而是不打扰、不讲解、不强求、不责怪,这些不教的教育,起到了很好的正面的保护与促进作用。

    那么我们可能会问两个问题。

    问题1:“教”提升不了思考,但是那么多知识方法要教的呀,不教的话,知识方法不知道怎么解题呢?

    在思考能力、数学能力匮乏的时候,要想解决各种数学问题,确实需要会各种知识、公式、方法。如果能接受思考的匮乏,那么反复听反复练,确实可以应试。

    对于数学学习而言,一点知识都不教是不现实的。但是知识和方法可以教的非常非常少。

    这是因为,孩子的思考能力、数学能力越来越强的时候,能独立解决的问题也会越来越多。最后达到的效果是,很少很少的知识,就能解决诸多陌生的数学问题了。这时我们就发现,一个“牛孩”就这样诞生了。

    而且同样是“牛孩”,差距也是巨大的。当孩子能力更强的时候,是能通过自己的思考与对数学的认知,自己总结知识、总结方法的。所有的解题公式、方法、技巧都是总结出来的,孩子们也同样具备这个潜力。

    问题2:在不教的教育里,老师的定位是什么呢?是不是谁都能当老师了呢?

    我们都知道,传统课堂的老师,定位往往是知识传授者、问题答疑者、节奏把控者。知道自己要讲的是什么,重点难点是什么,不同的班讲的也都差不多,每道题最多也就讲那固定的几种思路方法。

    而不教的老师,定位是观察判断者、陪伴欣赏者、倾听引路者。

    1、 观察判断者

    老师首先要做的是,了解每一个孩子的思考意愿、思考能力、数学能力,以便课上让孩子做的,都是孩子通过独立思考就能解决的内容。

    尤其在孩子能力不足时,孩子们之间做的内容往往是不同的。并且随着孩子能力的成长、以及发现孩子思考中的问题,及时调整给予的思考内容与思考难度。

    2、 陪伴欣赏者

    在老师了解孩子、并给予孩子适合的思考内容后,就更多的充当了陪伴、鼓励、欣赏的角色。

    孩子思考时不打扰,孩子做错时不提示,孩子不会时不讲解;孩子遇到困难时给予鼓励,孩子做对后给予肯定,孩子思考有闪光点时给予欣赏。

    让孩子在适合的思考内容下,逐渐具备更强的思考意愿与思考能力,并有助于形成不畏困难、坚持不懈的精神。

    3、 倾听引路者

    当孩子的思考意愿与思考能力到了一定高度后,就形成了思考习惯,轻易不会消失,并且会对诸多问题产生诸多的想法。这时,哪怕是讲解,对孩子思考的伤害也并不大了,因为孩子已经很难放弃自己的思考了。

    不过为了更进一步培养孩子的思考,老师依然要放弃自己的想法,转为倾听孩子的思考,往往孩子们之间的思考还都不一样。

    在了解孩子的思考后,针对孩子本身的思考,给予正确、恰当的反馈,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思考哪里还有不足、哪里没想周全、哪里需要放弃、为什么要放弃等,让孩子的思考得到不断地完善与改进。

    所以与更关注当下、更关注知识、更趋向整齐划一的“教的教育”相比,“不教的教育”更关注未来、更关注能力、更趋向因材施教,让孩子释放自己的思考天性与思考潜力。

    我们也知道了,“不教的教育”,是更有意义的教育,但并非是更好贯彻、更好执行的教育,它对授课老师、对课程内容、对学习环境,有着更高的要求。

    纵使困难重重,“不教的教育”,也一定值得我们不断去认知、思考、探索与实践。


    【结语】

    教育,教是方式,育是目的。如果不“教”能更好的育,不教的教育能给孩子带来更好的成长,我们真的还要坚持贯彻“教”的教育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八章 12.作为教育机构,我们为什么教的这么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nvo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