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夜行记想法有意思的文章
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

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

作者: 大司马大将军 | 来源:发表于2014-09-10 19:05 被阅读1473次

    这个问题还要从2014巴西世界杯德国夺冠那天早上(北京时间)说起。看完比赛,作为德迷的我满怀激动和喜悦的出门上班,心里一直念叨着“德国夺冠了,德国夺冠了,嘿,这个世界真的很美好“。我路过巷子口,人们忙忙碌碌步履匆匆,没有人为德国夺冠欢呼也没有人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我走过公交站,人们翘首以待神情焦虑,没有人为德国夺冠欢呼也没有人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我坐在公交车上,人们玩着手机吃着早餐,没有人为德国夺冠欢呼也没有人为阿根廷惋惜,一如昨日。很多人似乎完全不知道发生了德国夺冠了这件在足球界很大很大的事儿,他们一如既往的按照自己的习惯生活。是什么,让我认为这一天很特别而有的人丝毫不这么认为呢?是足球?是朋友?我想了又想,终于明白,其实是我最近一直选择关注的体育媒体,它们在这段时间影响和塑造了我眼前的这个世界。于是我开始琢磨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第一个问题,为什么说是我选择了媒体,而非媒体覆盖了我呢?这是因为,在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总习惯于接受那些与过去经验相符或相关的信息,排斥与过去经验不符或无关的信息。这其中,包括了好恶(wu)感、是非观、便捷性、认同度,并因此形成自己接受信息的渠道和接受信息的习惯。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亲身遭遇的,还是心里臆测的,人在处理信息时都会按照这个原则筛选和取舍,继而慢慢形成自己收集信息的渠道和方式。无论是举个简单的例子,小丁的父母和小伙伴们都喜欢篮球,他也受到影响喜欢篮球。然后,他开始并持续的关注篮球界的新闻动向,却不太会留意板球、手球等信息。在这种情况下,他选择的媒介可能就是门户网站的篮球板块、虎扑篮球、NBA官网这样的专业网站和《篮球先锋报》《灌篮》这样的平媒。人吸收信息的时间和空间是有限的,选择一部分必然要放弃一部分,那么诸如板球、围棋、美容这样的讯息即便可以覆盖到,但由于不被小丁接受,等同无视了。而虽然都是篮球信息,小丁从不喜欢蹦床篮球、花式篮球,在看到这些信息时,小丁过去的经验不能或者不愿意处理(因为兴趣不足加上背景知识不够,造成认知困难,大脑处理起来很辛苦),他就会选择性无视。典型的例子就是有不少人对NBA球队如数家珍却很少去了解CUBA。

    第二个问题,它们如何影响我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在信息的广泛流通形成以前,人们的生活范围相对狭窄,所接受的信息也非常有限,形成了很多偏见和错误认识。那个时候,父母说,货郎说,村里秀才说,官府说,是人们信息来源的主要渠道。后来有了报纸和广播,但大多都播一样或近似的内容,形式虽然变了,但实质上还是“有人说”。于是许多人认为,互联网的出现会让这一点大大改观:我终于可以了解到更多信息,了解到这个世界的更多内容甚至全部了。实际情况呢?互联网上信息较为自由和低成本的自由传播的确改变了这个世界,但遗憾的是,这距离我们所期待的兼听则明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原因在于,无论信息来源有多少,信息量有多大,人们面对这个世界的时候,还是习惯于接受那些与过去经验相符或相关的信息,排斥与过去经验不符或无关的信息。简言之,总的信息量虽然翻番,但人们能接受和愿意接受的信息量并没有同步增长,信息一旦过载,传播效用几乎为零。看看网络铺天盖地的各种信息,你不能说信息传播不充分,但种种在过去就存在的错误和偏见,在今天不仅没有因为信息的自由流通而消除,反而继续影响和改变着我们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如果你常去网易,你无法忽视网易新闻后面的神评论,你以为那是中国;如果你常去知乎,你会觉得罗永浩和他的锤子手机是这个世界的重要焦点之一,你以为那是中国;如果你常去草榴,你会觉得快播神马的弱爆了这里才是淫娃色鬼的乐园,你以为那是中国;如果你常去环球时报,你会发现列强环伺天朝奋起,你以为那是中国;如果你常去铁血网,你会发现群情激愤斗志昂扬,你以为那是中国;如果你常看新闻联播,你会发现国富兵强民安心稳,你以为那是中国。当天天看网易的人遇到了天天看《新闻联播》的人,当天天泡知乎的人遇到了铁血网的活跃用户,总会有那么一些个瞬间让大家觉得对方:“你特么白活了,这么显著的事实你都不知道、这么浅显的道理你都不明白?”更不用说那些活跃在网络每一块屏幕上的地图炮们了——他们往往根据自己经历或听说的个别遭遇就对某个地域的全部人抱有偏见。这就是媒介影响和塑造我们世界的范例。我们当然活在同一片土地、同一个世界,可是我们的世界却又被我们习惯接受信息的媒体塑造的如此不同。

    第三个问题,我有别的办法不受或者少受上述问题的影响吗?有人会说,我不相信国内媒体,新闻管制的铡刀下出来的全是太监新闻,我喜欢翻墙看外国人怎么说我们,我喜欢追随公知、大V、意见领袖(以及其他类似的N种称谓)们,他们的精辟点评总能让我醍醐灌顶。对此,我只能呵呵了。这又有什么不同呢?你翻墙出去,看到的信息来自于国外的媒体,似乎要比国内的新闻公平公正正确。可是啊可是,我们都应该知道,既然是媒体,就一定会有自己的立场和预设,无论他们怎样标榜自己新闻独立、只描述事实不评论对错。新闻是记者采写的,记者是活生生的人;新闻是编辑组稿发布的,编辑一样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一样受他们所习惯接受信息的媒体(媒介)的影响,按照他们自己过去的生活经验和常识来判断和处理问题,本质上和国内媒体并无不同。所谓的客观公正,无非取决于自己的立场、偏见们被隐藏的深或者浅罢了。至于那些公知、大V、意见领袖们,不过也是些不被记者职业道德约束的隐性“记者”罢了,他们在讲述、转述、分析、判断、界定、评论某个事情的时候,更不可能脱离他们习惯接受信息的媒体给他们所塑造的世界。更遑论还有些人收取国外情报机关的‘资金赞助’呢。所以很遗憾,无论是在家里看《新闻联播》还是翻墙出去看CNN或者彭博新闻,或者关注某个公知的微博、微信、博客,你看到都是他们想呈现给你看的、他们心里认为就是那个样子的、他们的世界。

    我们只能就这样活在一个不真实的世界里吗?我认为,这要看你在意的是什么。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如果每一天都执意要认识全部的世界、世界的全部,显然是不可能的,也没太多必要。我们认识这个世界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我们有限的生命服务,为我们每天的生活服务,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更快乐、更幸福。网络时代带来的最大好处,未必是带来了更多的积极的信息(某种意义上说,其实负面新闻更多),而是给了我们更多选择和撷取的机会。如果我们本着让生活美好、快乐、幸福的宗旨,自由的筛选信息、培养兴趣、选择信息源和信息解读方式,而不是人云亦云,偏听偏信,偶尔还能伸出头去好奇的看看别处的风景,不偏执,不顽固,不也挺好吗?

    生活的真谛是什么,我不知道。但我觉得,如果能够懂得理解、尊重、宽容和爱,纵然不能博闻强识、综览群书,不能行万里路知万国情,生活一样可以过的很好。弱水三千,一瓢足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qingsedy:@大司马大将军 国外的通稿我不太清楚。国内的是某新闻出了通稿,就已经不再有第二种的解读,这是否和国外的不一样?当然,擦边球呢还是可以打打的。
      • 大司马大将军:@AnnaFrost 正解。感觉很多时候,我们越来越像楚门。
      • 魏谜底:在传播学里,这种现象可以用“使用与满足”理论和“把关人”理论解读。互联网时代,这种使用与满足会表现的更加明显,而事实上,我们也在被媒介潜移默化的塑造,我们认为的自由选择,何尝不是媒介的诱导结果呢? :blush:
      • 大司马大将军:@Idot 是的。我也是深有体会,似乎就知乎最关心罗锤子和王自如那些鸡毛蒜皮。嗯,兼听则明:)
      • 5a44208690bc:锤子和zealer的事也确实让我有这感觉,当时觉得出大事了,看之前在期待,看的时候在愤慨,看完了以后刷贴吧看评论,第二天再去刷知乎,还专门发了状态来骂罗永浩。结果和有的朋友一提,人家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顿时觉得我看的世界,只是一个很小的世界。
        要多亲身的去尽力去看去总结,才会不偏激不极端不狭隘,不然永远在自己的小世界闹腾。
      • 大司马大将军:@qingsedy 国外也有通稿的。通稿是公共关系的一部分,是一种发布信息、掌控舆论的常有手段。通稿占的比重很低,对通告的延伸报道才是体现报道多样化和媒体态度的表现。举个例子,十八大闭幕是通稿,对十八大相关政策以及后续影响的解读则可能出现不同角度不同深度。这不是构成讯息雷同的主要原因。
      • qingsedy:对新闻的解读不赞同。因为国内的新闻有很多通稿,这样搞的结果和西方对媒介的定义有十万八千里远。
        ps:通稿之外的新闻,会不会受通稿的影响(对新闻媒介的全局影响)我就不懂咯。
      • 4e1b1cc0e128:新闻媒介很多,要学会挑着吃

      本文标题:媒体是如何影响我们对这个世界认知的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ny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