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9日,“微信之夜”张小龙发表了长达4小时的演讲,很多人觉得没什么干货,没有从中找到什么可实操的方法论。
究竟,他的演讲内容如何?10亿人自然有10亿种解读,与我而言,找到了很多感动和勇气。
万物之中,希望至美。至美之物,永不凋零。他以《肖申克的救赎》电影台词作为公开课结尾,我觉得可以从此句开始读懂他的演讲。
公开课,这个名字真是好,有授业解惑更有引发思考的力量源泉。张老师,他依然很称职,甚至是相当得优秀。
在这个多屏混战,流量争夺白热化的年代,他可以用初心坚守,他有所变有所不变,把一个社交工具做到APP有10亿DAU的数量级,已经证明了他的实力。
不变:微信的梦想是什么?成为用户最好的朋友!
他觉得微信到今天最重要的不是流量变现,而是要思考给现有用户提供什么需求。“让创造价值的人获得价值,让更有价值的人得到回报。”
换句话说也就是让大家获得社交的回报和好处,张小龙认为微信作为中国使用最广的社交平台,有责任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平台呢?
是用一种机制让更多优质内容产生,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写文章、发动态、拍视频、搜索和阅读的平台。哪怕越来越少的人发朋友圈,但是还是会读、还是会点赞,这些都是人的社交属性。哪怕是做大众阅读的产品,本质做的不是阅读,是社交的延伸。微信,链接、连接、联结的作用和定位依然没有变,微信的梦想没有变,和用户交朋友就是社交,成为用户最好的朋友应该是他觉得好产品该具备的特性和不变的追求。
这里,他对初心的阐释很喜欢,他说“初心,是用熟了的词,我换一种说话,叫“原动力”。原动力其实应该是内心深处的一种认知和期望,它很强大,以至于可以坚持很久,克服很多困难去达到它。”微信的原动力,他有进一步的解读,那就是“微信可以打破很多的信息不对称,人们可以获得更优质的服务。那么,人们会更多地想办法去提供服务的质量和价值,这就是微信公众平台的原动力所在。”他说小程序的使命是,刚才提到的,让创造者体现价值和回报,为什么要去中心化?就是让更多的外部开发者去创造,让微信成为各种创意的平台,倡导利用微信做出好产品分享用户。小游戏也是同样的出发点,同样的原动力。
演讲当中,张小龙悉数了很多为了用户所做的舍弃和坚持,从微信诞生时的自然增长到现在还在打磨优化的小程序、即时视频和小游戏,不变的
始终是通过社交化的设计,让大家获得参与设计的快乐和回报。哪怕用户还没做养成习惯,哪怕很多用户还会吐槽抱怨,他说他和他的团队有耐心去引导。
微信除了在发展上大的思路不变,初心和梦想不变,在很多细节上比如启动页面,不做节日运营等等也都坚持了他对好产品的十大原则理念。
张小龙说,“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三五年就是一个时代,我们要面对新的用户产生的新需求。”“微信,要做一个与时俱进的好工具。”
变:更多更好的社交化设计与推荐
关于视频,他还是从社交的角度去论述,他认为“为了分享,才有了视频的需求。”面对更深层的人性,经过美化的朋友圈已经不能充分,更不能真实展示人的生活时态,不得不说这个角度真是毒!如果没有了真实的记录与社交当中的分享,微信未来走得会很艰难,但是有了视频——朋友圈的对立面,至少短板不再短缺,这也是微信一直面对当今众多视频平台烽火大战的必由之路。未来视频会取代照片成为更多的社交展示载体。
“视频,瞄准一个怎么样能够很轻松的去表达自己,并且用轻松的方式参与到社交里面去,视频只是一个技术的载体。如果没有视频,也会考虑用照片。未来大家都需要一种更为轻松的一种方式。既能够勇敢的表达自己,又能够获得社交的好处,视频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工具。”不管是照片还是文字、视频,都因为“分享”而具有了意义,也就是输出“社交化”的内容。“推荐”、“好看”、“点赞”、“评论”,社交即人性。
关于微信7.0版本的UI,他说“我们永远不可能让所有的人满意。但是,我们比如让产品越来越美,符合甚至引导当前用户的审美,而不是落伍于时代。”这个世界上不存完美的产品,尤其是面对从00后到55岁不等巨大年龄跨度的群体,微信更不可能满足所有所有的人。
关于大热的AI,张小龙也发表了自己的观点:AI是要落地到我们实际的一个功能或者是场景里面去的。AI通过人的驾驭,让人变得更强大。科技这把双刃剑,要有坚持的底线,那就是——理性的善良。这种善良不是道德上的,是对待用户的真正的理性的善良,这样才能使用户长久使用产品。这样,也才能做到微信成为用户最好的朋友吧。
以上就是2019年张小龙微信公开课演讲打动我的地方,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变和有所不变的心路踪迹,值得记录下来细细品慢慢学。读出他的初心,更读出他的格局、野心和侠义之气。
微信作为我们当下的一种生活方式,已经引领了时代潮流和社会生态,未来也将点滴影响我们的日常,它因你看见而存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