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常”之仁 01

“五常”之仁 01

作者: 小鑫芝士 | 来源:发表于2019-10-31 07:53 被阅读0次

    学而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评述:孝悌是古代的两种行为,孝是对父母,而悌是对兄弟。“仁”在《说文》中是“人二”的形状,即讨论两个人(或者事物)之间的关系。所以这里说的“仁”就是亲亲、爱人,进而引申为悯物。一个对家人好的人是不可能不对领导好的,所以一个人在单位中不尊敬领导,也可以推测出其在家中的表现了。“亲亲爱人悯物”的本质还是要把自己看的低一些,不要骄傲,要谦卑。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评述:人对外沟通的时候有两个显性的变量,一是说的话,另一个是神态(包括了姿态)。花言巧语,这说的是言语;伪善(令)的神色,说的就是神态。很多时候我们和别人说话的时候,我们能够感到对方是否在胡说八道。譬如他是否在眼神躲闪,是否会因为我们被说服了而露出狡黠的微笑等等。所以,我们自己要想让别人相信,必须自己先相信。我们自己相信了再跟别人说,这就是布道;自己不相信就去和别人说,这就是忽悠。

    行动:说话时要看对方的眼睛,要让别人从我们的眼睛中看到坚毅和果敢!

    除此之外,我们不要急于去说服别人。上周末在公司学习《绩效管理》赋能时从外部来的讲师表现的就乏善可陈。当学员陈述完问题的时候,他还没有思考就急于回答,甚至会打断学员说的话。这就是急于说服学员接受他的逻辑和思想,即“言辞急切”!朱熹说,“圣人辞不迫切”,意思就是说当我们跟对方讲道理的时候,别人愿意听固然好,不愿意听也不着急。因为我们说话以及做“沟通”的目的不是为了“买卖”,而是为了“仁义”。所以即便目的没有达到,也要不失风度!

    行动:说话慢点说,多听别人说,想好了再说。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评述:前几句和“亲亲爱人悯物”是一样的,这里重点说后面两句。“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讲的是先做然后再学。我们现在是怎么要求学生的呢?我们经常说“学有余力”的情况下再去做。这颠倒过来了。那么哪一种更好呢?孔子推崇先做后学,现代人推崇先学再做。要我说,我活个稀泥,两个都可以。为什么这么说呢?你看,古时候的知识没有那么多,而且知识的形式本身就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智慧。也就是说每个人有了生活经验后都可以在书中得到验证,因此“做”就比单纯的“学”重要。而在现如今,知识体系庞杂,一个中学生的知识存量超过了古时候大儒的知识体量,且这些知识并不是单纯靠生活经验就能够获得的。因此,“学习”就被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那么如果是成年人呢?知识的存量已经很大了,如果还去继续学习,不如多“做”,即“实践”。因为书上学来的真理是需要在实践中检验的,甚至需要优化。一个道理我先做(僵化)下来,做的过程中觉得哪里别扭了,就修改一下,成为最佳实践,久而久之适合自己的一套流程和制度就清楚了。在团队管理中也是这样,我们不能够凭空想到一个规范能够把团队管理好,我们能够做的就是不断试错,在“行”的过程中去“学文”。当我们有了一些实践后,我们偶然再读到一些书,发现自己做的正是这个书里描述的那样,就会很开心。而若发现了和书里做的一样但却不奏效,要么是场景的适用性问题,要么是自己还没有做到位,这便产生了反思。学习要真学(实践),而不要变成口耳之学(假学)

    行动:平时管理举措的尝试需要继续试错,然后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常”之仁 0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uxvr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