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敢昭告于皇皇后帝:有罪不敢赦,帝臣不蔽,简在帝心。朕躬有罪,无以万方;万方有罪,罪在朕躬。”周有大赉,善人是富。“虽有周亲,不如仁人。百姓有过,在予一人。”谨权量,审法度,修废官,四方之政行焉。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所重:民、食、丧、祭。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焉,敏则有功,公则说。
评述:重点在“虽有周亲,不如仁人”这一句,原本我在读第一遍的时候把这句话理解成了依据告诫我们用人时候的选择标准,即告诫我们不要使用亲近的人,而要选择有仁德的人。为什么不能选择亲近的人呢?因为亲近的人对我们太了解了,很容易就会造反会推翻我们自己。
但是在看了华杉在《讲透论语》中的解释时,我又有了新的认识。作为一名管理者总是喜欢找到一直跟自己的人找到自己的心腹,但是这些事情都属于小人之为,因为心腹就是“周亲”。我们为什么喜欢找周亲呢?因为我们希望他们办事不拿钱,希望他们超越预期办事,希望有些事情不被别人知道。你看,这些内心的想法是不是都是不仁德的表现呢?所以,与其把这句理解成选择仁德的人,不如把这句理解成把自己变成仁德的人、用仁德的方式去对待别人。因为只有这样,做人才可以坦荡荡。
子张问于孔子曰:“何如斯可以从政矣?”子曰:“尊五美,屏四恶,斯可以从政矣。”子张曰:“何谓五美?”子曰:“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子张曰:“何谓惠而不费?”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择可劳而劳之,又谁怨?欲仁而得仁,又焉贪?君子无众寡,无小大,无敢慢,斯不亦泰而不骄乎?君子正其衣冠,尊其瞻视,俨然人望而畏之,斯不亦威而不猛乎?”子张曰:“何谓四恶?”子曰:“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评述:对未来的焦虑感源自我们对自己的不自信,以及人性中的贪欲。因为担心吃了上顿没有下顿,所以我们才需要储存食物。因为担心嫁了女儿后不一定会有好日子,所以才在彩礼上狠狠地要一笔。可是储存了食物、要了彩礼后就真的心满意足了吗?大多数情况是这些人还是会继续要,因此总处于欲求不满的状态。
真正仁德的人,是当下安心,对未来心安的人,因此才有了“欲仁而得仁,又焉贪?”这样的一句,即我求的是仁德,仁德就是要我遇事不着急,我又为什么需要因为不心安而内心焦虑呢?一旦焦虑就不心安了,不心安就没有仁德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