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五常”之仁 03

“五常”之仁 03

作者: 小鑫芝士 | 来源:发表于2019-11-03 10:28 被阅读0次

公冶长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评述:佞指的是口才。仁德的标志不是口才好不好,恰恰相反,口才好的人,容易找人憎恨,因为口直心快,舌头快过了大脑。这和前面说的“君子言辞不迫切”是一致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评述:具体的事情办得好(外在形式好),合乎礼仪并不代表它就是仁德。仁是礼的充分条件,礼是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对于能够治国、安邦、外交的几位学生都不好做仁的结论。当然,这也和孔子想要保护这些学生的背景有关,因为孟武伯是三桓之一,孔子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为他打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评述:这里是两个案例,其一,这也是仁德的与其他品质的辨析。这里说的品质是忠诚,三次被罢免,三次又被启用,看起来挺像“处于约,安于贫”的,但是这里换了一个场景,即政治场景,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忠”了。职场中离职前能够好好做交接的人,就是忠!其二,看到不好的事物就避开算是仁德吗?不知道!为啥呢?因为仁德是要从自己做起的,看到别人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罢了。

相关文章

  • “五常”之仁 03

    《公冶长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评述:佞指的是口...

  • “五常”之仁 02

    《八佾篇》 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评述:“仁”是内在,“礼”、“乐”都是外在表现。有了礼...

  • “五常”之仁 01

    《学而篇》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

  • “五常”之仁 04

    《雍也篇》 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矣。” 评述:仁德不仅要行动,而且要长期的坚持。今天这...

  • “五常”之仁 05

    《述而篇》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评述:做人的四个方面。仁是人的四个方面之一。这里阐述的是一...

  • “五常”之仁 06

    《泰伯篇》 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

  • “五常”之仁 07

    《颜渊篇》 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

  • “五常”之仁 12

    《尧曰篇》 尧曰:“咨!尔舜,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曰:“予小子履,敢用玄牡...

  • “五常”之仁 08

    《子路篇》 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 评述:有贤明的领导人,社会的风气也需要一代人(一世)的时间才能够转变...

  • “五常”之仁 10

    《阳货篇》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五常”之仁 0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ypwbd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