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长篇》
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评述:佞指的是口才。仁德的标志不是口才好不好,恰恰相反,口才好的人,容易找人憎恨,因为口直心快,舌头快过了大脑。这和前面说的“君子言辞不迫切”是一致的。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评述:具体的事情办得好(外在形式好),合乎礼仪并不代表它就是仁德。仁是礼的充分条件,礼是仁的必要条件。所以,孔子对于能够治国、安邦、外交的几位学生都不好做仁的结论。当然,这也和孔子想要保护这些学生的背景有关,因为孟武伯是三桓之一,孔子不希望自己的学生为他打工。
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评述:这里是两个案例,其一,这也是仁德的与其他品质的辨析。这里说的品质是忠诚,三次被罢免,三次又被启用,看起来挺像“处于约,安于贫”的,但是这里换了一个场景,即政治场景,那么这样的行为就是“忠”了。职场中离职前能够好好做交接的人,就是忠!其二,看到不好的事物就避开算是仁德吗?不知道!为啥呢?因为仁德是要从自己做起的,看到别人不好,充其量只能算是“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罢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