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异乡生活,关于吃饭
我在加拿大生活这几年下来,觉得逛老外的超市仍然不是那么自如,究其原因,可能是由于这些瓶瓶罐罐不是我从小就熟悉的。而且,虽然我阅读英文基本没障碍,但是看到英文的商标反应总是会慢半拍。
没错,我在这里能逛晕!有一次,我去Shoppers(本地超市)买盐,在放盐的货架前走过好几遍,愣是没看到盐放在哪里,后来实在找不到,就去问了店员,结果就在我眼前。这瓶盐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C(President's Choice)牌的sea salt, 300多克,加上税差不多4刀,好贵。后来想想,嗯,我意外地让自己讲究了一回。
他和我一样尴尬总之,对新环境中新事物的熟悉程度的建立,第二语言的熟悉程度的提升,除了刻意学习之外,的确还是需要时间来慢慢沉淀。
对我而言,这个适应的过程就比较痛苦,因为老外的那些食物,除了培根,牛排尚且可以偶尔吃一回,其他的东西,比如各种冷冻pre-packaged food,还有canned food, 我真的吃不来。
之前还比较open-minded, 告诉自己不要执着于自己的偏见,试试看,培养下新味蕾,或许能够开辟出新的美食,也算是平淡生活中的小确幸。
后来发现,真不行,爱不上。买了好几次奇奇怪怪的burger,都被我丢进了垃圾桶。 或许以后我还会继续尝试,但是这个过程一定也会很漫长。
总之,吃东西好像跟谈恋爱一样,若一开始就不喜欢,后面也很难再爱上。
除非经历了比较重大的事情。
比如,我人生前20年都不喜欢吃饺子,每年也就春节会勉强吃几个,主要是为了应付长辈。我一直都不懂为什么在我们家(典型北方地区)春节一定要吃饺子而不可以喝粥,难道春节不吃饺子也会冻掉耳朵吗?
Anyway,这是人生前20年关于饺子的痛苦经历。
但是,自从我到国外读书起,我对于饺子的态度就大为转变。或许是因为在国外难以吃到家乡的食物,而且会常常想家,所以饺子一下子就变得好吃了。在这之前,家里包的饺子但凡有一点肥肉,我一定要拨出去,因为,我吃到肥肉会觉得反胃,想吐。
但是,到国外读书之后,不但喜欢吃饺子了,而且还偏偏喜欢吃有些肥肉的饺子,否则会觉得不香。一直到现在,我对于五花肉,猪肘子,回锅肉这种肥瘦相间的肉类都无法抗拒,想想都要流口水。
在上海生活那几年,我也很喜欢吃饺子,最喜欢吃的是山东水饺,就是普通的路边小店面,没有那么多花样,基本上就是芹菜猪肉,韭菜猪肉,大葱猪肉,玉米猪肉。牛肉的也有,但是,我吃不来,点过几次,每次都是令人失望。
典型的山东水饺街边小店,简单质朴~东北水饺也不错,相比山东水饺,多了一个特色口味:酸菜猪肉馅,口味酸爽,但吃多了会觉得臭,不晓得是不是因为酸菜本身有一点臭臭的余味。
东北饺子馆,店名也像豪爽的东北人,敢争天下第一!现在,饺子已经成为了我的常备冷冻食物。不忙的时候,我会每个月包一次,冷冻起来,不想做饭或着急出门的时候,就煮几个,蘸点老陈醋,喝几口饺子汤,身体暖暖的,再冷的天也不觉得冷了,人也仿佛充满了力量,可以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战了。
所以,人对于食物的态度也是可以改变的。这种改变,或许会由某个特殊的经历造就,也可能源自生命中出现的某个特殊的人。
当我们到异国他乡长求学和生活时,家乡的食物会由于思乡之情被我们赋予美妙的光环。在被孤独包围的冬夜,一碗饺子足以慰藉贫瘠的胃,温暖孤寂的心。
配上辣油,陈醋,简直美滋滋~同样地,当我们爱上一个人,我们很多时候会愿意放下偏见和自己由来已久的习惯,想要去体察对方的生活习惯,想要和对方创造共同的经历。
好比两个人是两个圆,刚开始重叠的部分很少,但是彼此都愿意向对方靠拢,慢慢地,两个人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彼此的爱也越来越深刻,仿佛是相识之初就如此亲密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