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我看得很缓慢,明明几个小时就能读完,却拖沓了很久。书看得稍微多一点之后就这点不好,不需要任何剧透,看着开头,就能料到过程,以至于结尾,例外极少数。王尔德是我崇尚的文学者,又爱又恨。所以谈到这部作品,我们先来说说作者。
奥斯卡•王尔德1854年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00年死于巴黎。他的父亲是名医,母亲是文人,从小生活优渥,是唯美主义的代言人。王尔德自视颇高,警句频出。我翻出木心先生讲述的《文学回忆录》下册,说到王尔德,讲他访美进海关的时候,问他有什么要保险,他说:“除了天才,我一无所有。”萧伯纳认为,即兴的辩论,无人能与王尔德匹敌。
王尔德说所有的艺术都是无用的,要“为艺术而艺术”,他反功利,反伪道德。又说,“诗像水晶球,使生活美丽而不真实。”木心先生说王尔德讲起话来气象很大,有一次喝醉酒后回旅馆,见到纪德,说:“亲爱的,对人类充满深厚同情的文学,是在俄罗斯。”他又对纪德说:“思想总是朝阴影飞去。太阳是妒忌艺术的。”
王尔德善用逆论,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他如一个武林高手,把逆论运用得出神入化。这不是一部通俗的小说,反倒像是一则过长的寓言。
开篇在画家巴兹尔•霍华德的画室,亨利•沃顿勋爵探访画家,侧卧在他的沙发上,与画家讨论他的作品。画家正在画布上创作的年轻人美貌惊人,两人谈论画家正在创作的画像,说到了作为霍华德模特的美少年道林•格雷,他是画家的缪斯,画家不想让亨利勋爵结识自己的缪斯,大概是出于他对亨利勋爵引人跌堕的那些魔鬼言论的本能恐惧。
亨利勋爵有多恐怖呢,仅仅是漫不经心的开场,他就如优雅的恶魔一样,出口即是泛着芳香的毒汁。
随意摘录几句如下:
你真是傻,因为世上比被人议论更糟糕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没人议论。
我可是已婚的男人,而婚姻的魅力之一就是:它把生活中的欺骗变成了夫妻双方所必需的。
我喜欢人远胜于原则,而且,我喜欢没有原则的人远胜过世间的一切。
亨利勋爵这些话,让人不由自主地认同,却又总觉得哪里怪怪的。心性不成熟,意志不坚定的人,很快就会被他收为信徒。而画家霍华德认为,“才貌超群者往往背负宿命的悲哀,纵观历史,这种宿命总是紧随帝王蹒跚的步伐。我们最好不要与自己的同类有别。”
第一章的结尾,虽然画家霍华德极不情愿让亨利勋爵认识他的模特,美貌的少年还是避无可避地撞上了他的宿命,在亨利勋爵离开画室以前,道林•格雷来了。
单纯无知的贵族少年的命运自此突遭变故,他的野心和欲望被窥视在旁的亨利勋爵三言两语所激发,带着蓬勃初开的情绪,他青春姣好的形象被画家完美地铺陈在画布上,霍华德最满意的作品诞生了。
霍华德将画作送给自己的缪斯,道林•格雷受到亨利勋爵的蛊惑,他想着自己的容颜终有一天会衰老,愤恨不已。对着画作,他许下一个愿望:“真悲哀啊!我会变老,但这幅画将会永远年轻……如果能反过来就好了!如果永远年轻的是我,而变老的是画,那该多好啊!为了这个,我愿献出这世上我拥有的一切!我愿以我的灵魂交换!”
自此,道林•格雷与亨利勋爵一天天亲近起来,渐渐疏远了画家。他爱上一个出演莎士比亚戏剧的少女,在跟对方口头订婚之后,少女全部注意力转移到他的身上,出演戏剧时就少了全情投入的灵气,道林•格雷在观众席大失所望,毫不犹豫地与少女分手,哪怕她苦苦哀求,也不为所动。
回到自己的宅邸,道林•格雷深夜有过后悔和反思,尝试过悔改,然而一切都来不及了,少女为他自杀了。亨利勋爵为他递来消息,很无所谓地安慰他。经此一事,道林•格雷发现,画布上的自己,容貌起了变化,原本纯真的眉目,透出几分嘲讽和恶毒。他惊恐的发现,他的愿望成真了,现实生活中他所经历的一切,只会反应在那副画上面,而他自己,将青春永驻。
恐惧过后,道林•格雷开始变得肆无忌惮,他把画像遮起来,雇人搬到了楼上的房间,上了锁。时间流水一样逝去,他极尽骄奢淫逸,恐惧埋得很深,埋得足够深,便连他自己都发现不了。
霍华德后来探望他,说起当年的画像,道林•格雷把画家带进楼上的房间,未免行迹败露,他凶残地将画家杀死。又找来精通化学的故交,威逼着对方为他毁尸灭迹。
……
故事的最后,劣迹斑斑的道林•格雷来到他存放画像的房间,他对那副画像厌恶至极,终于想要毁灭。仆人破门而入,画像恢复了曾经的光彩夺目,而曾经几十年容颜不朽的主人,心脏部位插着一把刀,形容枯槁,面目可憎。直到看到了死者手上的戒指,仆人们才认出了死者究竟是谁。
这个故事中人物形象都很淡,故事情节称得上薄弱,文字的奢华美丽才是重点。王尔德推崇唯美主义,在故事的最后,又将永恒的美亲手抹杀。或许在他的理念中,美一旦成为永恒,便不配称之为美。
什么说这部小说是矫饰的逆论,大家自己去看一下,就会清楚我这么说的缘由。亨利勋爵妙语连珠,那些恶毒的言论矫饰得太精妙,让人忍不住叹服,随时想要摘抄。
我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这本书,但是切记,不要像道林•格雷一样,成为亨利勋爵缴获的信徒。与矫饰的刻薄对抗,也是一件既痛苦又充满挑战的幸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