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日子过得平静且简单,除了日常朝九晚五上班,周末把自己喂饱之余就懒在沙发上捧着iPad刷视频。最近皮肤在烂脸到正常的恢复期(日后写心得),购物欲降至冰点,美妆视频是看不下去了。
我很自然地掉入了中文美食类节目的坑,对着屏幕咽口水,看着那些好吃的,越看越饿,越看思想情越切。那就来闲聊一下我会反复看的美食节目吧。
首先,这些都是电视节目,不是自媒体的视频节目,因为“只限大陆地区播放”的原因,我就都从YouTube上看了。
1、《天天饮食》
在家的寒暑假,遥控器换台的时候会扫到几眼,那个时候主持人还是刘仪伟。谁能想到过了小十年,这每集15分钟的节目成了我出国后的中餐宝典。从家常小菜,到镇台大菜,再到面食,当我想做某道菜的时候,第一选择都是去YouTube上搜索天天饮食有没有这道菜的做法。
里面的厨师都是正儿八经的大厨,他们会告诉你最基本的中餐做法,以及在家里做菜要注意的小细节,包括各种食材的处理方法和材料的用量,煎煮炒炸的熟成度要的时间和判断方法。这15分钟的纯干货,对于中餐初学者或进阶者学习足够。
我最喜欢的是余世清师傅教的面食系列,紫薯馒头、冬菜包子、生煎包、糯米烧卖、梅干菜薄饼……对于我这个爱吃面食的南方人来说,每次看她教做的面食,都能隔着屏幕闻到面香。最喜欢她的一点是,她会从如何揉面、擀面,还有如果初学者做要如何做……,都会做很详细的讲解,真是贴心的大厨。
唯一可惜的是,2015年年底这节目就停播不上传了,换成了王小丫主持的《回家吃饭》,访谈类做菜节目,菜好不好吃不知道,访谈是谈得不是很有趣。
不过从1999年到2015年,16年的节目量,足够日常家常中餐的参考了,而《天天饮食》出的系列菜谱就不必买,菜谱简单得看了跟没看一样。
2、《纪录片编辑室》
YouTube偶尔的推荐会让人喜出望外,比如说《纪录片编辑室》,推荐的那期是“上海生煎地图”,镜头扫到的街是以前住过的街,拍的店是以前常去的店,这种亲切感还是挺奇妙的,哪怕我只在那座城市生活了6年。
刷到我喜欢的系列,我会不断看下去,中间是不会换别的视频,那个周末我一口气把《纪录片编辑室》里关于上海美食的部分全部看完了:“汤圆里的上海味道”、“阿大的故事”、“记忆中的熟食”、“记忆中的排骨年糕”……听的上海话比我在外5年听到的总和还要多,到周日晚上,自我感觉上海话听力已经到了熟练阶段。
要真说节目里拍的那些食物我回去会不会去吃,真不好说,很多食物都是看得时候香得不得了,但真的坐定吃起来就那么回事了。但有两样是回上海一定要去吃的:小杨生煎和佳家汤包。
一叠醋加姜丝,一笼鲜肉小笼包,一份小杨生煎,就是我对那座大城市的回忆和怀念。
3、《台湾1001个故事》
看这个节目很愉快的一点是,上传的人会一集分成好几个部分上传,再上传一个完整版本。每一个部分也就7、8分钟的长度,因为前后也没有任何故事关联性,看起来就变得很轻松,随便点着看,不用惦记上一集看到哪里就中断下次还要继续接着看。
而且,这个节目目前还在继续更新,算起来也播了7年多,有些较早节目里介绍的餐厅,现在很可能已经关门歇业了,比如很多年前杜德伟在台北开的那家“港欣茶餐厅”。
比起这些大阵仗开门,悄没声关门的明星餐厅,节目里介绍的很多代代相传的老店和失业再创业的小店更有意思。有传承三代的草鱼粥,巷弄里排队的豆腐包,清朝老宅里的早餐店…
早期随部队过去的许多都是北方人,到现在都能看到许多看起来很正宗的北方面食店:葱油饼、山东大馒头、韭菜盒子、鸡蛋灌饼……
这些看起来平淡无奇的食物,对于离家有些年头的我来说,吸引力远比那些米其林餐厅或是帽子餐厅来得要大,而且大很多。
但也像节目里经常出现的台词一样,不知道这些让人念念不忘的老味道,还能再吃多久,会不会在哪一天就传不下去吃不到了。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