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拱桥中赵州桥算是一枝独秀,尤其是拱上加拱的结构,桥梁专家茅以升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它即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涨水时又可以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并完全符合科学原理,而且美观大方。

有幸从赵州桥的这一头走到那一头,它弯着的身躯默默地给人以方便,可过河的人并不会表示出什么感激,更有甚者过河拆桥。它像一位老人背都驼了,仍坚挺着让人们从它的脊梁走过,到达河的另一边。1300多年过去了,千百万人的敬仰有增无减,成为一种奉献精神象征。
抚摸着赵州桥的身子并没有苍老的感觉,只有用心的人去触摸岁月的根脉,到灵魂深处,方能体验历史的沧桑。桥经过大规模的整修焕然一新展露于世人面前,本应老太龙钟的它却返老还童朝气蓬勃。在我的眼里,面前的不应该是赵州桥,而应该是它的后代,而且还会繁衍下去许久。与它同时代的兄弟由于各种原因早就给断了香火,它们只能留在松脆得无法翻阅的书籍里。
桥是什么?不过一条板凳。两条腿架着一块板,板上就可以承担重量。把这板凳放大,“跨”过一条河,或是一个小谷,那就形成一座桥。在遥远的隋代,赵州桥这张板凳应属于前者;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它却无奈地选择了后者。因为河水已经断流,美其名曰过桥不过河。涨水的季节看来是与我们无缘了,我们只能从图片中去寻找一点安慰。桥旁的八仙塑像,人称“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想必“八仙过河”那就小菜一碟了,传说中的八仙能会聚于此,想必这河有它的动人之处。

桥的设计者李春,如今他的塑像被鲜花簇拥,它同赵州桥一样会永垂青史。桥周围很大一片地区给圈了起来,在桥的不远处并排仿建了一座水泥桥,车辆穿梭方便交通,过桥时就能看见赵州桥。现在赵州桥已没有从“河”的这一头到那一头的作用了,到达不了人们心中的目的地,你还得从桥的那一头回来走出这一片地区,通过那座仿制桥才能到达你想去的地方。
都江堰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汩汩清流,细细浸润,节节延伸。汉代水利官员竟敢将尊敬的祖师李冰雕像,放在江中镇水测量。他懂得李冰的心意,惟有那里才是他最合适的岗位。而李春呢?却没有这种福分,凝视手中的杰作有何感想呢?
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河水枯了,有再盈的时候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