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有那么多的痛苦,我们无法一一规避,如果遭遇不幸,还请勇敢坚强。 ——落清秋
一
让我们随着她的回忆,去看看她的前半生。
“蚩蚩”应该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吧!或者是给她的第一印象。不过,忠厚老实的小伙子,在遇到喜欢的姑娘后也有了他的小心机。打着“抱布贸丝”的幌子,来找她商量婚事。
她应该早就看穿了他的意图,她的心里或许也早早就属意于他。她将他一路相送,渡过了淇水,又到了顿丘。有多少甜言蜜语,又有多少耳边情话。情侣之间,你侬我侬,依依不舍。
现在想来,他应该是没多大诚意的——“子无良媒”。不是她故作矜持或者矫情做作,而是在那样的文化语境中,“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一场婚姻的标配。真爱她,会想要给足她体面。“十里红妆,八抬大轿”,向所有人宣告,这是我明媒正娶过门的妻子,是我“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人。而他却连个像样的媒人都没有。
但她,还是心软了,妥协了,让步了——“秋以为期”。在一段关系里,心软妥协让步的一方,往往是付出更多、爱得更深的一方,这也是她被拿捏的资本。
似乎关系一经确定,从此满心满眼都是他。他不在的日子里,她饱受相思之苦。只身登上那破烂的城墙,只为望见他。见不到他的时候,“泣涕涟涟”;见到了,便“载笑载言”。陷入爱情中的她,喜怒哀乐都和他有关。
她似乎变得比他还要急切了,急于知道占卜的结果。在得知“体无咎言”之后,她便跟他走了。没有“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婚嫁场景,只是“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婚后的她是个标准的贤妻——“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而他却不是个合格的丈夫——“言既遂矣,至于暴矣”,甚至“二三其德”“不思其反”。
当初以为甜蜜的爱情,并没有滋养出幸福的婚姻。婚后的她过得很不如意,全心全意的付出,不仅没有换得同等的珍惜与爱护,哪怕一点点的怜惜和体谅也没有。她的家人也不会理解她,所谓“兄弟不知,咥其笑矣”。她只能“自悼”。也许这是那场奋不顾身的爱情的代价。
她在反思,她从这场失败的婚恋中发出呼告:“桑之未落,其叶沃若”“桑之落矣,其黄而陨”“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她说“色衰爱弛”;她说“不要沉溺爱情,丧失理智”;她说“不要在爱情中迷失了自己”。
她想起从前,那些欢乐时光,如在目前;那些海誓山盟,言犹在耳。然而人心易变,现实打脸。既然已经不爱了,那些“信誓旦旦”也就没有了意义。既如此,便算了吧!她说“亦已焉哉”!
二
她的故事,是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上演过无数回的“痴心女子负心汉”的故事,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因而也殊无新意。但是,唯其普遍性,才具有穿越时空的震撼力,令千百年后的人们产生共鸣。
不过,这震撼人心的力量,并不止于故事的普遍性,更在于那个卫女积极向上、勇敢坚强的人生态度。
我想,我们都会同情她的遭遇,因为她是被辜负、被抛弃的一方。但我们更应该佩服她的勇气。当爱情来了,她勇敢地去爱,全心全意地付出。尽管最后并没有一个幸福的结局,但并不能因此而否认从前种种。至少,她在这个过程中真心地付出过,勇敢地追求过,她可以无悔。当爱情走了,她勇敢地放手,坚强地面对。不做丧失尊严、委曲求全的挽留,而是果断地斩断过往,决绝地转身离去。
她是敢爱敢恨的!她是拿得起,也放得下的。
其实,“氓”只是她的前半生,并不是她的一生。这是一场失败的婚姻,但并不代表全部的人生。婚姻的失败,也只是漫漫人生中一个不成功的事件而已。它和其他没有做成功的事件一样,只是人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从前的文化语境中,对于女人而言,婚姻和家庭是全部。既然如此,那个卫女依然可以说出“亦已焉哉”,更可见其勇敢坚强。她既有这样一份勇气,那么便不会沉溺深渊,无法自拔;不会画地为牢,固步自封。过往皆是序章,这个勇敢坚强的卫女定然可以重新开始,重获新生。
人生真正可怕的,不是别人抛弃了你,而是你自己也放弃了自己。于生活而言,我们都需要有坚强面对和重头再来的勇气。爱情如是,婚姻如是,人生种种皆如是。这是值得当下的我们学习的人生态度,也是这首诗、这个故事跨越千年依然经典的原因。
三
以前听过一句话:这个世界并没有悲剧、喜剧之分,如果你沉缅于喜剧,那它就是悲剧;如果你能从悲剧中走出来,那它就是喜剧。
人生的际遇熟难预料,总是悲喜交集,总是喜忧参半,或者是哀多乐少。人生中有那么多的痛苦,我们也不能一一避免,如果遭遇不幸,还请勇敢坚强。无论何时何地何种境遇,还请不要自暴自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