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止转载,我的公众号jjxmiao。
很多初创企业(尤其是在服务外包领域)一般以解决某个突出痛点为切入点进入市场,然而由于资金薄弱,体量过小,甚至不能兼备一个成熟企业应当具有的基本功能和器脏。创业者在财务、法律、企划营销、设计等方面焦头烂额;再一方面,一旦进入高度垂直的细分领域,就可能导致天然地产品功能单一、附加价值低,进而难以开拓市场,创业者难以完成企业“冷启动”,可能就死在了起跑线上。
想要破局,必然要合作。然而,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困难重重、不达预期、难以共赢。如果不考虑忽悠,为什么初创企业间合作如此之难?“纳什均衡”可能为此提供解释和启发。
纳什均衡,囚徒困境
定义纳什均衡
它是这样一种博弈结果:每个参与人所作出的选择都是对其他参与人作出的选择的最佳反应。
假设有n个局中人参与博弈,给定其他人策略的条件下,每个局中人选择自己的最优策略(个人最优策略可能依赖于也可能不依赖于他人的战略),从而使自己利益最大化。
所有局中人策略构成一个策略组合。纳什均衡指这样一种战略组合,这种策略组合由所有参与人最优策略组成。即在给定别人策略的情况下,没有人有足够理由打破这种均衡。
纳什均衡,从实质上说,是一种非合作博弈状态。纳什均衡达成时,并不意味博弈双方都处于不动的状志,在顺序博弈中这个均衡是在博弈者连续的动作与反应中达成的。纳什均衡也不意味博弈双方达到了一个整体的最优状态。
囚徒困境是纳什均衡的极端案例
A和B两个小偷入室行窃。警察抓到两人并安置在不同的房间进行审问。这时候有四种情况。1. AB都坦白,会导致各判刑5年。2.A抵赖,B坦白,B予以释放,A监禁20年。3. A坦白,B抵赖,A予以释放,B监禁20年。4. 两人都抵赖,各监禁1年。
为了更简单地展示,下面是一段介绍视频,(是我们做的哦)。
如何达到合作的共赢点,学点博弈论吧~纳什均衡篇
这时候,作为囚犯,应该选择坦白还是抵赖呢?显然第四种情况是最优的,但是现实中一般发生的都是第一种情况,两个人都从利己的角度,选择坦白。最后两人各监禁5年。
“纳什均衡”首先对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提出挑战,按照亚当斯密斯密的理论,在市场经济中,每一个人都从利己的目的出发,而最终全社会达到利他的效果。但是我们可以从“纳什均衡”中引出“看不见的手”原理的一个悖论:从利己目的出发,结果损人不利己,既不利己也不利他。
扒一扒合作的沟沟坎坎
随着“自组织、群体智慧、众包”的逐日兴起,谈合作似乎变得日益频繁和紧迫。那么,如何在合作中避免双方陷入“纳什均衡”损人不利己悖论呢?
下面内容是:初创企业正确的合作姿势探讨——屌丝如何借力合作,完成“冷起步”。
一、合作形式
本喵先把几种形式的合作,稍作罗列:
1 资源置换型:
合作形式:A与B通过各自产品,以物换物。
各自痛点:期望通过合作减少成本。
2 业务众包型:
合作形式:在服务外包领域,A与B产品之间存在关联,为客户提供整合后的服务产品。
各自痛点:将各自产品整合,提升形象,提高用户黏性,提高报价,或降中间成本。
3 入驻平台型:
合作形式:A体量稍大,B体量很小,A根据现有资源搭建平台,期望B以合作名义入驻。此处“平台”指的不是资源强盛的孵化器,特指体量相对较大的企业,愿意为小团队提供适度资源。
A公司痛点:从成本考虑,雇佣一批人太贵了;场地空着也是空着,租出去怕是也不好租,还不如找个小团队入驻,至少能提供一些免费的东西,也许能用到呢;说出去也好听一些。
B公司痛点:付出适量劳动,缩减开支;期望得到市场与渠道。
4 一面之缘型:
合作形式:多样。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句式:“以后我们有机会合作的,可以互推一下”,”我有xxx平台的资源,能够帮你推一下“,“我认识一个朋友,是做xxx的,介绍给你认识”。。。
各自痛点:满足 虚拟的、肆意支配资源带来的快感。
二、合作共赢点
我们发现,不论任何形式的合作,都期望产生这样的共赢点:
1 资源共享
合作企业分享客户、渠道等资源,进而扩大市场,甚至共享其他资源。
2 降低中间成本
企业支出中,一定是有一部分用于推广和市场开拓;企业利润中,一定有相当一部分源自信息不对称;
如果希望合作能够带来资源的共享,那么上述的支出可以考虑从成本中扣除,上述利润也可以考虑让步。
3 共担风险
合作需要双方付出,也需要双方共同承担风险。如果合作的规则将一方完全暴露在风险之下,这种合作并不能持久。
三、合作的主要矛盾
合作,就是构建这样一个游戏规则:使各方让渡各自的小利,追求更大的利益;均衡各方利益,避免一方过度付出、受益无几;使各方共担风险。而合作中最需要解决的矛盾,或阻碍合作开展的主要障碍:
1 谁掌握客户
谁都想在合作中掌握客户。谁完全掌握客户,形成渠道,就能掌握全部主动,就不会受到有效的约束,就可以依靠信息不对称侵占合作伙伴利润。
2 谁该为降低“中间成本”做出让步
展开正式合作之前,需要就上述两个方面,细致推敲,量化后一一落地在文本。
四、初创企业与平台合作策略
初创企业与体量较大的企业展开合作,如何甄别靠谱的合作对象?本喵有如下建议:
1 选择与现阶段契合程度高的
2 选择具有平台气质的
3 选择量级大的
4 选择个人魅力强的
5 看案例
现在似乎有这样一个逻辑:一件事做不成,就退一步就做平台。初创团队加入平台做新业务,先看是否有案例,这是最直接的判断方式;如果没有,就参考该领域其他案例的模式,然后评估自身能力与风险,再选择是否参与合作。
五、初创企业间的合作策略
对于体量较小的企业,如何相互甄别最能成事的合作伙伴?
1 不看理想
如果背后有资本助力,创业者谈理想主义是最适合的。“打掉中间环节,消除剥削,用户价值,互联网+”,每个主题都能展开无限发挥,既能抢占道德高地,又具传播效果,何乐不为。好比目前在大众意识中,Uber似乎是要比出租车公司高尚不少的。
如果没有资本助力,还是审视现实,不是嗑下一剂互联网的麻药就能解决一切问题的。
对于潜在伙伴,如果遇到对方大谈理想,还请警惕:判断对方是否决策错误,也提醒自己是否在被忽悠。对于自己,如果因为理想主义,不顾现状,上马一个情怀项目,真的是将自己丢入无限风险之中了。
2 看效率
新产品上线速度;运营情况,迭代频率;根据形势能否作出快速反应——效率,不论是在有无资本助力的情况下,永远是第一位的。有效率的合作伙伴,是最可靠的。
3 看体验
以用户角度考虑问题,并作出妥协,这种基因难能可贵,与这样的合作伙伴共事,是最有教义的。
4 看人才
看人才搭配是否与目标匹配,是否具有吸纳人才的能力,性格和价值观是否open等。
六、辨别忽悠
在合作前,三招教你识别忽悠:
1 风险是否共担
根据合作规则,对方是否承担风险。典型的忽悠是:对方直接建议你转变业务方向,进入对方也没有涉足的新领域。
2 倒推法
比如:对方告诉你具有各种媒体资源,承诺帮你引入各种渠道,做出何种推广效果。倒推一下,如果对方拥有这种资源,是否用在了自己身上,如果没有,需要警惕。
3 是否有不切实际的期许或承诺
这个比较普遍:在不具有用户规模的情况下,盈利模式就谈广告分成,技术路线就谈大数据;不具备技术团队情况下,就谈互联网+;在不具运营团队的情况下,就谈社群营销。
七、合作应当秉承什么心法
“大企业转身慢,小企业转身快”,近年类似观点盛行,正所谓“ 不曾拥有,所以才不怕失去”,搞得仿佛企业规模小,就必须有义务承担与收益不成比例的风险一样。事实上,小企业是脆弱的,现金流断掉就意味着死亡,对应的是背后个体的资金损失和精力耗散。见过破壳的海龟从沙滩冲向大海吗?就是那样的画面。
那么展开合作,应当秉承怎样的心法呢?
1 身份对等
以对等的公司身份谈合作。个人的观点和承诺不代表公司,可能产生模糊和误会,也容易被左右,所以合同的约束是一切正式合作的基础。
2“现金流第一,企业利润第二,企业规模第三”
3 一个“诚”字走天下
不夸海口,说话别太满,不玩心计,不以道德绑架别人。现在玩儿心机成本太高了,事情不成节操得保住。
4 加入各种社群,保持发散。
互联网将原先分散的市场扩展的足够大(也就包含了足够多的人和群体)。在这个自由市场里面也就有了足够强的容错机制。
如同基因突变是无方向性的,市场中人以及各个群体的行为、思想也是不相同的。不管他们的行为、思想正确与否,这不重要。
重要的是有强大的市场去完成对他们的选择。见过破壳的海龟从沙滩冲向大海吗?还是那样的画面。只要市场足够大,就会有足够多的“自组织、群体智慧、众包”供市场进行选择,所以我们总会看到成功的一面。
最后,题外话
最后,“不是所有的合作都是要利益对等的”,风险能让你死,也可能带来更大的利益。只有亲历者才能体会,不足为外人道也。总之先勇敢迈出你的第一步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