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看几个场景,想象一下:
情景1:你在办公室,敲门声和手机铃声同时响起,你会做什么?
情景2:一个陌生的推销电话打进来,你选择接还是不接?
情景3:有一位关键员工向你请辞,你要如何应对?
情景4:你评估是否需要牵头完善新产品开发流程?
职业人典型的一个工作日中会面对很多这样的选择,换作你会怎么做?时间管理理论告诉我们,通过对工作重要性和紧迫性的划分,我们要处理的事情基本上可归入下述不同象限:
对于情景1,人们通常只需随机做个选择即可,比如接通电话的同时快速打开办公室的门,或者一边开办公室的门,一边接听电话。无论怎么做,都不会有很大的区别,这类选择优先性意义不大。
对于情景2,大多人也能不假思索做出选择:摁掉。因为对这类事情实在没有多少的存在感,更无太大的必要分配注意力,人通常会选择性忽略,或者由其自生自灭即可。
对于情景3,管理者对这类事件一定不会犹豫,而是放到第一优先级上去处理,比如立即安排时间与该员工面谈,了解员工离职原因,看能否挽留。否则,一名关键员工可能在段时间内流失,对业务开展产生较大影响。
情景4相对比较复杂,在没有特定场景的情况下,很难给这件事情安排优先级。
有的人会觉得这事情很重要,而且会制定计划,按时推进。而有的人虽然觉得重要,但毕竟没有那么紧迫,没有马上解决的压力,就会拖延一下,谁知明日复明日,要不了多久就没了下文。
而有的人甚至会觉得,这个事情跟他没啥关系,为什么要优先推进?
对比上述四种情形不难看出,在情景1、2、3下,大多数人通常都能正确安排优先级,做出最优或次优抉择,大多人的差别其实表现在处理情境4上。
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类似情境4的事情很多;没有任何背景介绍,只能靠你自己摸索,自己判断是否重要,是否优先。
01 有一种方法论叫做放弃一切
公司每天早上都会开晨会,9:30开始,一般情况下持续15分钟左右。主要是团队成员大概同步一下各自的重点事项,以及需要支持的内容。同时部门leader也会重点讲一下某些事情,同时了解下相关事情的进度。
在晨会上我经常会交代某些童鞋一些事情,并且告诉他这个很重要,优先处理。但我发现很多时候,结果并不理想,并没有在我想要的时间内给到答复。
当我问到的时候,一般得到的答复是:马上弄,我先把手头的事情处理一下。为此我在交代完一件事情,并且告知优先处理之后。特意观察了一下几位童鞋处理事情的经过。
后来发现,有些童鞋压根就没有分清哪些事情非常重要,哪些事情非常紧急。虽然我已强调了优先处理,部分童鞋仍然会按照自己日常工作的顺序,先处理什么,后处理什么,我交代的事情确实被提升优先级了,但很多时候并不是第一优先。
比如有一位童鞋,每天很早到公司,把他负责的业务线报表很早就发出来了,数年如一日,这一点我也很佩服。
我交代他的事情,他也会很重视,很快会给到我。但总是先发完报表之后再给到我,也许在他心中,报表比我给到的任务要重要的多。
在日常工作中,很多事情的优先级以及时间节点我自己都会去做把控。但我经常会通过一些事情去了解团队成员的工作思维及习惯,根据他们的思维及习惯,定期的做复盘,并对其工作习惯进行引导。
告诉他们遇到一些事情,应该如何处理,不应该如何处理。通过晨会上的这个小案例,我跟团队成员分享了几段话。
1、判断一件事情重要与否是一种能力,需要对当下业务非常熟悉,需要对未来业务有相对完整的预期,需要对上司的风格非常熟悉,需要游刃有余的职场能力;
2、安排优先级有时候需要拥有放弃一切的魄力,在遇到非常重要又紧急事情的时候,要懂得放下手中的一切事务;
3、你心中最重要的事情,未必是你领导最重要的事情,所以一般情况下领导的事情优先级最高;
4、最高境界是没人给你时间点,你都能按领导预期时间点给到;
5、一个人最牛逼的状态,不是你有业绩,是上司对你的信任度;当你有了信任度,你就能争取到资源,你就能够让业务按照你自己的想法前进;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结果,信任与否所带来的评价是截然不同的;而信任度的建立源自你对每件事情的完美处理;
对每件事情的完美处理,最简单的方法就一个字,快,快速响应,快速执行,快速反馈,“快”符合满足信任度的各种想象条件。
而你之所以为之付出超强的执行力,是因为你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
6、指哪打哪的战斗力,当上司下达的任何一个指令,都能够快如闪电的执行下去,并且下属能够衡量这个任务本身的重要性;在快速执行的同时,能够根据任务重要性选择不同的执行方案,整个团队就会有惊人的爆发力。
02 你真的了解时间管理么
有关时间管理的研究已有相当历史。犹如人类社会从农业革命演进到工业革命,再到资讯革命,时间管理理论也可分为四代。
1、第一代的理论着重利用便条与备忘录,在忙碌中调配时间与精力。
2、第二代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出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未来的重要。
3、第三代是目前正流行、讲求优先顺序的观念。也就是依据轻重缓急设定短、中、长期目标,再逐日订定实现目标的计划,将有限的时间、精力加以分配,争取最高的效率。这种做法有它可取的地方。
但也有人发现,过分强调效率,把时间崩得死死的,反而会产生反效果,使人失去增进感情、满足个人需要以及享受意外之喜的机会。于是许多人放弃这种过于死板拘束的时间管理法,回复到前两代的做法,以维护生活的品质。
4、又有第四代的理论出现。与以往截然不同之处在于,它根本否定“时间管理”这个名词,主张关键不在于时间管理,而在于个人管理。与其着重于时间与事务的安排,不如把重心放在维持产出与产能的平衡上。
案例一,你的时间管理处于哪一层次
摘自《水煮三国》:诸葛亮忽然大声唤来书童,吩咐他去准备石块、碎石、细沙、水和一只大铁桶。
刘备奇怪地问:“你要这些东西做什么'”
诸葛亮神秘地一笑:“山人自有妙用——你且说说,你采用了哪些时间管理方法?”
刘备说:“我已经掌握了一个很好的时间管理技巧,那就是授权。我身边文有糜竺、孙乾,武有关羽、 张飞、赵云,他们能够为我分担许多工作。可是,大量事务性的工作就像杂草一样疯长,工作绩效还是无法提高。原来只有我一个无头苍蝇,通过授权,变成了一群无头苍蝇。”
诸葛亮说:“有关时间管理的技巧。大约可以分为高、中、低三个层次。低层次的管理技巧着重利用便条和备忘录,在忙碌中自行调配时问和精力。
中层次的管理技巧强调行事历与日程表,反映时间管理已注意到规划的重要性。高层次的管理技巧讲究对事务的分类处理,按轻重缓急进行优先解决。
在这三种层次中,由于工作量和工作对专业的要求,都有一个授权的问题。”
刘备说:“如此说来,我还是一个只会使用便条的低层次的时间管理者。可是,我怎样才能掌握高层次 的时间管理技巧呢?”
这时,书童已将石块、碎石、细沙、水和一只大铁桶准备妥当。诸葛亮笑道:“高层次的时间管理技巧 就在这只大铁桶里面。”
诸葛亮说:“这只铁桶最大的容量,象征着在一段时间内,一个人的最大工作量。碎石象征着既重要又紧急的事务,石块象征着重要、但不紧急的事务,细沙象征着紧急、但不重要的事务,水象征着既不重要也不紧急的事务。”他一边说,一边画事务分类表给刘备看。
“你通常偏重于处理哪一类事务呢?”诸葛亮问。刘备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A类。”诸葛亮继续问道:“那么,B类事务呢?”刘备说:“我也知道B类事务相当重要,可就是没有时间顾及”
诸葛亮问:“是不是像这样?”他把铁桶中装满碎石,然后,那块石头怎么也装不下去了。
“是这样。”刘备点点头。
诸葛亮又问道:“如果换一种装法呢?”他把石块一一放进铁桶里。当铁桶里再也装不下一块石头时,他停下了来,问:“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
“是。”刘备回答。
“真的吗?”诸葛亮问。随后,他不紧不慢地抓起一把碎石,放在已装满石块的铁桶表面,然后慢慢摇晃,然后又抓起一把碎石…不一会儿,这一小桶碎石全装进了铁桶里。“现在铁桶里是不是再也装不下什么东西了?”诸葛亮又问。
“还……可以吧。”有了上一次的经验,刘备变得谨慎了。
“没错!”诸葛亮一边说,一边把细沙缓缓地倒在铁桶的表面。他慢慢摇晃铁桶。大约半分钟后,铁桶的表面就看不到细沙了。
案例二,永远做重要而又不紧迫急的事
曾经有位效率研究专家艾伊贝•李,他给当时的美国史卡鲁钢铁公司的总裁查鲁斯一个时间管理的建议,结果查鲁斯因为这个建议给了艾伊贝•李一张价值2.5万美元的支票,那是为了感激李给他的这个神奇的建议,那么这个建议是什么?让我们来揭开这个谜底。
原来,查鲁斯每天忙于公司中繁复的事务,他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但是事无巨细,他一个人怎么可能管得过来,于是很多事情最后都不能有效地做下去。
而李的这个建议正是:
1、不要想把所有事情都做完。
2、手边的事情并不一定是最重要的事情。
3、每天晚上写出你明天必须做的事情,按照事情的重要性排列。
4、第二天先做最重要的事情,不必去顾及其他事情。第一件事做完后,再做第二件,依此类推。
5、到了晚上,如果你列出的事情没有做完也没关系,因为你已经把最重要的事情都做完了,剩下的事情明天再做。
时间是永远守恒的,怎样才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更多有效的事情?答案就是,永远做重要而又不紧迫急的事。
03 如何判断事务的重要性
确定事情的重要性也许是一个职业人被严重低估的能力。在工作中,对于一件事情的重要性判断至少有以下几点参考:
1、所有的紧急事务
一是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行动的事情,往往是突发性事务;
二是必须快速采取行动或做出反应的事情。项目上线失败,促销价格设置错误,随时可能导致用户大量低价购买;
三是必须在短时间内采取行动、取得立竿见影效果的事情。比如促销活动,每月一次的大促,商品库存滞销,需要马上看到数字上的变化;
这三类情形以外的事情往往会有较长的处理前置期,人们往往可以周密研究,出台稳妥的计划来推进,因而就显得不那么紧急,但一旦发生,处理优先级一定要放得很高。
2、是否聚焦核心目标。
职场中有两类人,一类人善于完成任务,另一类人善于达成目标,区别就在于是否围绕核心目标在做事情。
前者看起来效率很高,但缺乏主动深入地思考,没有发现所做事情与核心目标之间的关联,容易产生的结果就是任务完成了、目标却没有达成,或者个人目标达成了,团队目标没有达成。
而后一类人恰恰相反,做事情先存有一个核心目标,由此判断该优先做哪些事情。
3、是否聚焦关键问题或瓶颈
有经验的人做事情,不但要聚焦目标,更要聚焦行为,聚焦锁定行为的关键问题和计划。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做这类事情,才能让自己的行为和目标之间形成强相关关系,收获预期结果。
4、是否提升关键流程效率
流程这件事在工作中绝对不是一个令人心情愉悦的事情。如果对组织成员进行一次调查,我相信没有几个人会觉得流程效率高,相反可能有一箩筐的抱怨甚至批评。
虽然吃力不讨好,但流程也恰恰是能提升组织协作的基础设施,没有哪个优秀的企业或团队仅靠靠口口相传、师傅带徒弟的方式就能获得长期的发展。
美国学者詹姆斯柯林斯在其名著《基业长青》中提出了要造钟而非报时,说的也是同样的意思。优秀的职业人不仅要能够高效地做事,而且善于站在流程的角度来固化这种做事方式,让团队或组织“自转”起来。
5、是否提升个人或团队关键能力
用戴维•麦克利兰的话来说,所谓能力,就是能够把绩效表现优秀者和表现平平者区分开来的关键行为。任何宏大的目标,如果无法切切实实诉诸有效行为,都将沦为空谈。
你是否知晓自己每天所做的事情,有多少与自己的关键能力相关?有多少有助于提升自己或团队的关键能力?优秀职业人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做事到位,他能够精确地符合关键行为的要求,这就靠日复一日的“打磨”才能做到。
6、但凡领导吩咐的事情优先级都很高
最后一条最难也最简单,同时最经典。难的是如何了解你的上司,了解你的业务,了解你的公司,以辨别事情的重要程度。简单的是,如果你辨别不了,你领导吩咐的所有事情,都最优先处理,绝对错不了。经典的是,所有的方法论,所有的业务技能,都不如搞定你的领导来的最直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