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古代文化
《说汉》1.帝国兆基

《说汉》1.帝国兆基

作者: 历史学者唐不闻 | 来源:发表于2018-05-17 08:56 被阅读115次

    第一章

    公元前221年,一个年近不惑的男人坐在皇帝的宝座上,看着拜倒在脚下的文武百官,露出骄傲自得的神色。

    他当然有资格骄傲,因为他刚刚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消灭了中原大地上所有其他的诸侯国。那些诸侯动辄立国数百年,根基不可谓不强固,财力不可谓不富足,君臣不可谓不齐心,士卒不可谓不尽力,然而在他势如破竹的大军进攻下,统统没有丝毫的招架之力。

    “鲸吞天下”,四个字是那么的精确形象。这个男人从十三岁即秦王位,二十二岁亲政,剿灭叛乱的嫪毐、铲除权相吕不韦,然后如巨鲸吞水一般,亲手打造了一个前无古人的统一帝国,迅速结束了这片土地上数百年以来的纷争。

    他达成了前无古人的成就,因此问题也就来了:该如何让天下子民称呼自己?

    在统一天下之前,他叫做秦王,但现在,单单用一个“王”字,显然已经无法显示他独一无二、亘古未有的功绩和尊崇。

    有鉴于此,群臣的建议是,天地间最尊贵的无非是天皇、地皇和泰皇,而泰皇即是人皇,人中最高。因此您作为天下共同的唯一的主人,自然而然也应尊称为泰皇。

    而新有天下、志得意满的男人并不满足袭用现成的尊号,如同建立一个新时代一样,他需要开创一个从未有人使用过的称呼。

    古有三皇、又有五帝,而在他看来,自己的功劳,显然要比这些传说中的圣贤更为卓越。

    “皇”和“帝”,他要兼而有之。

    从即日起,普天下万民,都应该称呼其为“皇帝”。他下令。

    他以皇帝之威严,同时废除了一项自周朝以来就有的古法:谥法。

    所谓的谥法是指:过去君主死后,儿子和大臣要按照他生前的行为给他评定一个谥号,作为褒贬。但这位新皇帝觉得,这项制度是鼓励儿子议论老子,臣子议论天子,有以下犯上的嫌疑。而他作为一国之尊,天下共主,行为自然有天然的正当性,岂容别人置喙。所以他宣布:自他开始,废除谥号,无论他是生是死,都是始皇帝,继承这个帝位的则是二世、三世、四世、五世……直到万世。大秦的天下要世世代代,无穷无已。

    这个从此被称为秦始皇的男人,那一刻正直壮年,他坐在皇帝宝座上构思着大秦美好的蓝图时,万万没有想到,大秦和他自己的死期,都在用肉眼看得见的速度疾驰而来,而他计划好的三世、四世的名号甚至都没来得及用上,更遑论万世了。

    仅仅十五年之后,统一的帝国又将分崩离析,寿命短得有些讽刺。

    但换个角度来看,虽然这个崭新的王朝很快将灭亡,但它其实并没有完全消失,而是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活了下去。秦始皇此刻定下的众多制度和文化,将被之后的历朝历代不断继承和发扬。换句话说,胡亥只是秦朝宗族意义上的二世,汉朝才是帝制的二世,如此,则直到两千多后清朝的结束,才是大秦帝制真正的生命终点。

    这就是为什么说汉朝,总要不厌其烦,往前回溯到秦始皇的原因。

    没有秦朝在制度上的开创和馈赠,汉也将很难成其为汉。

    关于制度,左丞相王绾首先站出来向秦始皇提议:我大秦已不再是西方一隅,如今四海一统,疆域辽阔,像东方的燕、齐、楚地,离京城咸阳有数千里之遥,不容易镇守,请陛下将这些地方分封给各位皇子,立他们为诸侯王,作为京城的屏障。

    王绾的看法代表了周朝以来的一种传统思维,即需要把天下分割成若干份,赏赐给亲族后代,由他们去治理收税、在地方上握有军队镇守,这样无论是四周的蛮夷侵犯,还是任何一个地区叛乱,其他诸侯王都可以发兵平叛,来护卫京城。尽管秦国在统一六国之前,自己的故土里早就实行了郡县制,没有分封诸王,但王绾仍坚持认为,新征服的六国领土,需要用分封的方式去统治。

    秦始皇听完不置可否,令百官讨论。这时从列中站出来一位年过百半的老者,正是廷尉李斯。

    李斯摇头道:王丞相此言差矣,分封已不符合当今时势。

    他道:当年周武王伐纣、周公东征后,就曾大封功臣和亲属,诸侯王国林立。然而时间一久,血缘淡化、亲情淡薄,齐、赵、楚、魏各国为了一己私利互相攻伐,这正是之前数百年间争斗不休、没有宁时的原因,多亏了陛下神勇,才终止战乱。如今秦国施行郡县制,各地郡守都由朝廷派遣,容易操控,这正是治安之道。为何要恢复到诸侯王的时期呢?

    秦始皇也点头道:廷尉所言极是。先前战乱不休,正是因为有诸侯的存在,如今再立诸侯,无异于重新树敌。

    秦始皇和李斯的观点则符合进入战国之后,各国变法的实际需求,他们讲得完全没错,后世将有无数惨痛的反例来证明其正确性,这是后话,暂且不提。

    值得一提的是最后当上丞相的李斯这个人,他的政治理念太对秦始皇的胃口了,基本秦国的治国方针,都是按照他的思想和办法去执行的。秦国政治,几乎就是李斯政治。从为后世奠基的角度而言,如果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那李斯也称得上是千古一相。

    说起来,李斯的人生路也并不算平坦。

    起初七国之间尚在互相厮杀时,他只是楚国某郡的小吏,见厕中的老鼠每日吃不洁的食物,时不时因人来而惊慌奔走,仓中的老鼠却吃堆积的粮食,居住在更宽阔的处所,不受惊扰。年轻的李斯慨然长叹:人和老鼠的遭遇也没有分别,完全要看自己身处什么环境。

    于是他拜到荀子门下,荀子是战国末年兼容并包的大家,李斯感兴趣的,是老师思想中那些能为帝王服务的学术。学成之后他便离开楚国,西向入秦,很快成为吕不韦的门客,经吕不韦推荐,任当时还是秦王政的长史。

    正在李斯觉得未来可期,预备大展宏图时,一个事件差点毁了他所有的努力。因为吕不韦、韩国人郑国等一系列政治事件,秦国对于外国人的防备心提到最高,秦王政因此下令驱逐在秦任官、经商的外邦人士,限期出境,否则将被当做间谍处理。而李斯,恰好也在驱逐之列。

    陷入绝境的李斯决心冒死上书,挽救自己的政治生涯,于是有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在《谏逐客书》里,李斯展示了自己出色的辩才,他大致向秦王政说了以下内容:您之前的几代秦王,都是用他国的客卿才取得了巨大成功,百里奚、商鞅、张仪、范雎,哪个不是外国人,没有这些客卿前赴后继,也就没有秦国如今的强大。您现在宫中的金玉、明珠、宝剑、名马包括美人,几乎没有一样是秦国本地产的,如果非要只用本国的东西,您就没有那些极致的体验。您现在东西都用六国的,大臣只用本土的,不怕别人说您只看重享受,不重视治国吗?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您如今把客卿全部驱逐,不等于是自断其臂,以资敌国吗?我看秦国要完。

    秦王读毕,立刻撤销逐客令,恢复李斯官职。

    李斯才松口气,又迎来了第二个考验:韩非。其实那根本算不上对手,韩非也是荀子门生,说起来倒是李斯的同窗。天生口吃的韩非,写得一手好文章。秦王政读到他阐述法家理念的著作,大有恨晚之心,费尽心思请他入秦。在李斯眼中,韩非成了挑战自己地位的一大威胁。更何况,两人对于秦国统一天下的理念有所冲突。李斯认为从地理位置来看,应该就近先灭韩国。而韩非就是韩国人,当然不希望秦国铁骑东进时,自己的祖国首当其冲。

    李斯利用这一点,让秦王政相信韩非不会为秦尽力,将他下狱并杀害。从此李斯终于成为法家思想在秦国最得力的推手。

    秦王政喜欢李斯和韩非的理念是必然的。他们致力于打造这样一种秩序:国家就像一部运行中的机器,完备的制度法令是使它高速运行的规则。而这个国家中除最高统治者以外的每个人,都是机器的零件,他们只需要坚守岗位按部就班付出,但是不允许对机器运行的规则进行讨论,异议固然不行,就算是表示同意也绝不可以。这种理念在后世某些集体主义盛行的地方也常常会看到。没有哪个统治者会不喜欢这样的环境,在这样的环境里只有默默服从的零件,零件自觉地对敏感话题噤声,来保证集体的高效运行。

    李斯成功了,他在秦国建立和完善了这种冰冷无情的秩序,并帮助秦王政统一六国成为始皇帝,最后自己也升任丞相。他终于成为了年轻时梦寐以求的那只居住在最富丽高贵的环境里的老鼠。

    统一后,李斯继续推行自己的法家理念,他上书:天下太平时,百姓应致力农工,读书人应明习国家法令,遵纪守法。然而现在的读书人,却整天议论朝政,搬弄是非,标新立异,各持一说,不利于思想的统一。请皇上下令,将秦国以外各国流传的史书,《诗经》、《尚书》和诸子百家著作,统统收缴烧毁。凡有借古讽今者,灭三族。三十日之内不焚书者,处以黥刑并服劳役。

    “焚书”一事,应无疑义,而“坑儒”的真实性,后世一直都有争论。

    但不论真假,这种对待自由议论的态度,无疑是符合李斯、韩非和他们的“法家”理念的,也许正是在荀子门下了解了儒生,李斯和韩非都清楚地看到了读书人的自由思想和专制间存在的矛盾冲突,所以韩非在《五蠹》里说:儒以文乱法。

    师出儒门,自己身为读书人的李斯推行“焚书”,法家的无情在他身上被戏剧性地放到了最大。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说汉》1.帝国兆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mb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