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书摘:
许多人为了适应环境,也跟间谍一样,“被迫”使用自己不喜欢的面具。年轻人刚刚踏进社会,往往充满着理想和抱负,对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很看不惯的。但是,为了生存,他不得不顺应环境,戴上假面具。开始的时候觉得很累,必须时不时的拿下假面具,让自己喘口气,时间长了,他就习惯了,假面具变成了真面具,甚至变成了主导面具。这就是社会适应,从服从、依从,到认同。
二、复述:
年轻人刚刚开始走上社会的时候,大多数都很单纯。敢爱敢恨,敢作敢当,俗称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就是这个意思。接着。在社会上混了几年以后,吃了几次亏,上了几个当,然后,人就变的疑神疑鬼的,为了在社会上更好的立足,他会开始察言观色,随机应变。见什么人说什么话。时间久了,他本人已经忘了最初的梦想,这就是适应现实。
三、注释:
荣格 的原型论中,将原型定义为:一种对世界某些方面进行反映的先天倾向,是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他描述了几十种不同的原型,其中研究得比较多的是:人格面具、阿尼玛、阿尼姆斯、阴影、自性。人格面具是指一个人生来就具有的一种倾向性,倾向于在公众场合中展示自己,扮演好某种社会角色。
四、联想: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见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这两句大意是:如果把假的当成了真的,那么真的也成了假的;如果把无当成是有,那么有也成了无。
这两句话说出了事物之间相对的道理:真和假本不相同,但如以假为真,那么真也被模糊了价值,弄得真假不分。正因为社会上存在这种以假为真、黑白不分的现象,这两句话有一定的代表性。假作真时真亦假,当假面具变成真面具,真面具可能会相应的变成假面具,于是,人们以为自己终于找到了真正的自我,而与浑浑噩噩的过去彻底告别。这也是面具分裂。最不幸的,有人否定了旧的面具,又不认可新的面具,两个面具都成了假面具,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
比如说,在过去的战争年代里,有很多人从事着双面间谍的活动。而从事这种工作,首先,就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适应环境的假面具可以随时使用。而这种面具戴久了,有时候当事人都感觉不到自己的真假面具了。甚至在不自觉的时候,会出现一些问题,而最终导致身份的泄露。当然,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会是致命的。所以说,对真假面具的不认可,有可能会导致个体一些致命的错误。
假作真时真亦假,用现代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一下。就是告诉人们。应该学会辩证的看问题?不能用那种非黑即白的理论来锁定事物。成人的世界,是一个复杂的世界?应该立足于当下。活在当下。而面具只是人与人之间的桥梁,它没有好坏。只是是否合适而已。人们应该学会接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