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K10-孟子

作者: ZeXingJ | 来源:发表于2018-09-18 16:13 被阅读0次

    孟子与社会

    孟子地位不高的原因

    • 宗法封建制下的道德观念是“主子的主子不是我的主子,没有对周天子履行任何义务的必要”。但秦朝之后,社会格局改变,人们用新道德衡量孟子,就会觉得看不惯了。
    • 儒家法家的政治诉求有本质的不同,法家要富强(效率),儒家要和谐(公平),这两个目标不可能同时成立。
    • 孟子之所以处处碰壁,是因为它的和谐方案注定行不通,这是当时的大势所趋,形势比人强
    • 从封建到集权,是一个社会越来越冰冷,人情越来越浇薄的过程。

    孟子在宋代发展的原因

    • 思想的价值,在于思想是否与现实相吻合,是否可以点亮别人,启发别人,引导别人;并不在于说的话都是正确的。
    • 孟子与宋代文人思想比较契合。
    • 宋朝的文化产业发达。

    西西弗神话,孟子的荒诞。

    • 孟子的时代是游士的时代,是宗法封建格局趋于瓦解的表现。从超稳定结果走向激烈竞争,适应不来这种转变的人,失去了宗族依靠,只有激烈竞争。
    • 百家争鸣的原因,除了旧有社会权力结构瓦解的缘故以外,更因为有竞争压力太大,延揽国际人才成为应对竞争压力的重要手段。
    • 如何应对世界是荒诞?自杀?信上帝?学习西西弗?明明对命运无能为力,还偏要在每一天都认认真真的反抗命运。

    儒家的失守

    • 社会结构的变迁,使传统儒家伦理越来越不适用。儒家建议变成君子。君子是原则主义者,只要合乎道义的事情就放手而为,不计成败得失。
    • 传统和现代的区别可以看做重复博弈和单次博弈的差别。
    • 佛教道教的兴盛,让宋朝儒家生出了一种阵地失守的紧迫感。
    • 传统儒家理论仅仅停留在政治和伦理层面,面对终极真理,悬置不论,而佛教道教恰好解决了这个问题,所以一路高歌,斩将夺旗。

    儒家的致命伤

    • 缺乏终极真理。
      在高度稳定的秩序,一定程度上能弥补终极答案的缺乏。当环境中不确定性越强,利害关系越大,人对心理依托的需求就越强。甚至到有总比没有强。(魏晋风范开始意识到如需的局限性)
    • 避谈对自己的好处
      古今人都是功利的,儒者只提奉献,避谈对自己的自己的好处。相比之下,道教的长生不老,和佛教的转生都会给自己带来具体的好处。

    孟子到理学

    • 孟子的人性论和心灵修炼的内容,最符合宋朝人的口味,宋朝儒家在这些内容的基础上发展出理学。

    四端与性善论

    • 孟子认为,人有四种与生俱来的善心,恻隐之心,羞耻之心,却让之心,是非之心,它们分别是仁义礼智的萌芽。
    • 孟子的性善论
      人的天性都是纯然的良善。恶是后天形成,是违反人性的倒行逆施。所以要弃恶扬善,去除私心杂念。
    • 从生物学的角度出发,善是一个个体合群的度量,生存优势积累下的天性被不同立场的人,贴上不同的道德标签。
    • 缺陷:没有说明善是从哪来的。宋朝儒家打造出天理来应对。

    终极真理

    • 宋朝开始,孔子在学术理论上的分量降低了很多,但仍然还是吉祥物。
    • 理学家的理和气:理,是抽象的规律,气,是具体的物质,人的身体属于气的范畴,人性属于理的范畴。
    • 这套理论弥补了儒家缺乏形而上学的思考,能够解答,但不一定解决一切问题。

    人本主义

    • 聪明的统治者清楚信息管制的重要,他们利用人们的心理,把外界渲染的危机四伏,人人不怀好意。
    • 由人本主义发展,投降和侵略,在孟子那儿并不矛盾。
    • 孟子把人本主义发挥到了极致,这种极致状态是连现代人都难以接受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WK10-孟子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wupn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