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5天
追求觉悟的过程,就是认知自己的过程,追去觉悟不是目标,它是一个过程。
01皈依
皈依,不是修行的起点,它是整个修行。
现代社会,人们一切的苦恼、挣扎都源自对无常的恐惧,忙忙碌碌无非是为了逃避无常。佛法给了我们无限的勇气和希望,让我们内心得以平静,让内心富足、安详。
无常不是人生的一段过渡期,而是整个人生。无常意味着凡是都有改变的可能。
拥抱无常不是麻木地对待事物,而是要更积极地生活。我们的一言一行、起心动念都会产生相应的后果,都会对自己和他人的生活造成影响,甚至改变。
所以,我们要负起责任,不能只顾眼前,不管因果循环。
修行不是逃避日常琐事的盾牌,因为它可能比你企图逃避的日常生活更加琐碎平常。
持续的觉察训练,会让我们逐渐习惯这种不迎不拒的做法,不放弃不逃避。
02出离心
出离心就是站在自我之外看待自己,看待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联系处理心的第一课是放松。修行放我们放松下来、贴近本心。
不滥用趋利避害,才能真正脱离痛苦、得到解脱。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趋利避害往往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要想习得出离心,最重要的是别把自己看得太重。主动放下,看淡一切物质和精神的所得。
因为不管愿不愿意,我们的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
自以为是包括自卑和自负,它会遮蔽我们的当下,是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到孤单、孤立。
出离不是逃避,而是重新认识自己。出离让我们能清醒地认清世界的本质,认清自己思想的本质。
03菩提心
菩提心以四无量心为基础,以六度为发心,最终修成菩提心。
四无量心即:1.慈爱地看待万事万物、2.对人对己有悲悯之心、3.乐观认同他人己自己、4.舍弃杂念及物质世界的心。
愿行菩提心: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菩提心犹如一颗种子,需要土壤、阳光、雨露,需要持续精进的呵护才能生根、发芽、成长。
如果佛法对普通人有什么用(而不只是皈依佛门的人),那我认为,佛法犹如一道从宇宙深处发来的一道光,它能给我们这些普通人指引方向,带领我们前往更广阔的宇宙,探索世界,探索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