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养生俱乐部我们的时代
《次第花开》摘记——走出修行的误区(出离心3)

《次第花开》摘记——走出修行的误区(出离心3)

作者: 无住生心h | 来源:发表于2020-04-18 09:02 被阅读0次

          把自己看得太重是我们另一个顽强的习惯。虽然我们都知道佛陀的教诲——我执乃是痛苦的根源,但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依然自以为是。

          抓取这个动作暗示着内心的恐惧,我们紧张、害怕的时候都不由自主地握紧拳头,我们一辈子都担心失去,便一辈子都在抓取、囤积,永远缺乏满足感。佛陀教我们布施,通过给予来消除那种贫乏的感觉。有人需要食物,如果我们有食物,就给他;有人需要衣服、药品、金钱、安慰、关心,如果我们能做到,就去帮助。从抓取转向舍弃,仿佛是个重大选择,实际上我们别无选择。

            不管愿不愿意,我们一生都在失去,青春、欢笑、泪水、成功、失败、爱、恨,乃至整个世界,都会离我们而去。布施的关键不是这样做到底能为他人解决多大的问题,而是我们能借此学习放下自己的执着,外在的行为久而久之会影响心态,习惯布施的人比较容易让事情离去。看看现在的自己,仍然活着,仍然能够感受喜悦和美好,尽管十几年的人生已经遗失,许多自认为舍不得的东西也都舍弃,我们突然发现,其实自己一开始就没有什么好失去的。

              我们自以为经验老到,对什么都了解,而绝大多数时候,我们不过是凭概念、靠联想在理解世界而已。在一般人眼里,白色是纯洁、玫瑰是爱情,海滩是度假。事物所引发的联想远比其本身更受重视,可是用清新、开放的眼光看事物,亲自去感受、认知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不仅需要勇气,而且还很辛苦,不知道是我们的自以为是助长了我们的懒惰,还是反过来,总之我们现在是又固执又懒惰,并且认为这正是热爱、肯定生活的表现。通常情况下,面对任何一件事物,我们的第一反应都是判断:“对的”,“错的”、“有利地”、“有害的”、“同意”、“不同意”,然后我们根据自己的判断开始大声、小生、无生地发表议论,这种急于判断的习惯和固有观念让我们没有办法清楚认识事物。我们自以为明察秋毫,但往往只能看见我们想看见的东西,听见我们想听见的声音,而不是我们能看见、能听见的东西。

            佛陀教我们以开放的心去看去听,当年他在印度鹿野苑,宣讲的第一则开示便是:“此乃痛苦,当知痛苦。”身在痛苦中,应了知自己在痛苦之中,痛苦就是痛苦,不要把它误解成别的。有一些成见和误解比较容易纠正,只需稍稍改变心的习惯就可以,但还有一些错误的假设从古远以来相传至今,已经成为真理和常识。我们如果想活得更真一点,有时就不得不做个没有常识的人甚至是叛逆者。想想那些舍弃今生的修行人,他们拒绝谬误,也不想躲在别人的经验里混日子,他们受够了捉弄,于是坚决远离这套骗人的把戏,开始真心诚意去认识和感受万事万物。虽然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这样坚决,但至少我们可以承认自己无知,不再固执己见,每天让自己的心安静片刻只为单纯的去听去看去感受。

          自以为是不仅隔离了我们与当下,而且还使我们更容易受到侵犯,也更容易侵犯别人。我们总是很在意自己的那一套,这种自我欣赏阻止了我们与别人正确地相处与交流,一些人,在任何场合都热衷于自言自语,更多的人呢,不但觉得自己的自己什么都对,,而且必须得对,如果别人不能苟同我们的意见,便感觉很受伤,很不舒坦。我们的信念、理想、价值观什么的往往被利用来强化自我,排斥他人,不信就看看吵架的、冲突的、战争的各方,没有一个不认为自己有理的。

            日常生活中,自以为是有时还表现为自卑,坚持认为自己一无事处,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改变这个观点,这不是自以为是又是什么?自卑与自负,遮挡了我们当下,使我们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同时也阻碍了我们与外界的交流。因为缺乏交流,我们感到孤单、孤立。“认为自己是唯一的”会放大我们的感受,比如说参加考试,如果有一半人通过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高兴,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通过,你就不仅是高兴,简直欣喜若狂;同样,如果有一半人被淘汰,而你是其中之一,你会很沮丧,但如果只有你一个人被淘汰,你就不仅是沮丧,而会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冤、最不幸的人。当你处于情绪的低谷而又孤立、封闭时,你和容易就会认为自己比所有人都更惨、更不开心,而事实上,你的情况肯定比你想象的要好。现在很多人因为承受不了痛苦而自杀,死亡对他们来说是多么巨大的未知,而未知有多大,恐惧就有多大。死亡的过程中四大分离,那种痛苦根本不是活着的人所能想象的,尽管如此,他们仍选择死亡,可见他们生前感受的痛苦的确是到了无法承受的程度。痛苦不是一两个人的经历,而是众生的经历,所以不要相信有个叫命运的东西在专门与你作对,你的感受只是众生普遍的感受,如果能放松下来,单纯地去感知那份痛苦,并且放掉对自己的担心、怜悯、评判,不再只是在“我对我错、我行我不行”的圈子里打转,而去与外界沟通,愿意欣赏一下路边的风景,痛苦也许会依然强烈,却不会再让你窒息、让你绝望到走头无路,因为此时你的心打开了。也许有人会觉得放掉这个、放掉那个,说起来容易,而实际上做起来,委屈、无奈、懊悔、愧疚、彷徨挫败的感觉是那样强烈而真实,不是自己不想摆脱而实力在是无法摆脱。如果是这样,也就不必急于放掉什么,当你再不要再难为自己,给自己一分钟,闭上眼睛,想象一下自己的心在慢慢扩大,它很柔软、很有弹性,慢慢地,它把这个伤痕累累的自己包容进它的温柔之中,它慢慢扩大到整个房间、外面的院子、街道、行人、桥梁、城市、江海、山峰、天空、日月、星辰……,专注在那种可以无限延伸的开阔感中,当你再睁开眼睛,你会感觉好一点。

              我们拒绝与人沟通,通常是因为我们觉得那些人不会理解我们,我们排斥他人什么,实际上正反映出我们排斥自己什么。如果你觉得别人不会理解你,说明你也根本不想理解别人,如果你讨厌别人贫穷,说明你害怕自己贫穷,如果你排斥别人浅薄、狭隘、冷漠,说明你不想面对自己身上的这些东西。所以我们只有不排斥别人才能接受自己。一些修行人为了训练这种开放能力,故意要与难打交道的人相处。印度的阿底峡尊者来藏地前,担心藏地人太和善温良,自己找不到修心的对境,故意把一个脾气乖戾、总爱挑毛病的侍者带在身边。

          虽然我们把自己看得很重,可令人难堪的是,习惯让我们看上去像个傻瓜,所作所为全都让自己更困惑、更痛苦,现在就开始改变这些习惯吧,这就是出离心。比如下次遇到堵车,看看自己会有什么习惯性反映:惶惶不安?牢骚满腹?神经质地不停看表?掏出手机跟朋友抱怨?批评前面的车、前面的司机、路上的警察、失灵的红绿灯?或者是打开广播、唱机,让自己更加心烦意乱?就这么看着自己,不去评断也不刻意纠正。遇到情况不立即被情绪淹没,而是看看自己的反映应,这就是改变。下次再遇上堵车,再看看自己怎么发牢骚、看表、打电话、一刻不停的折腾,终于有一天你会觉得自己可笑:发牢骚、看表、打电话、折腾,怎么每次都一样,不能有点创意吗?所以,下次再遇到同样的情况时,你会做点不同的事情:去听一听广播里的人在谈什么,欣赏一首歌,体会旁边那个司机的焦虑,想一想因为堵车有哪些安排需要调整……总之,你不在再跟自己较劲了。

            轮回是一种惯性,不断改变习惯,能让那种巨大的惯性慢慢地停下来。传统上,我们把出离心解释为厌离轮回痛苦、追求解脱安乐的心。痛苦由执着而来,所以我们实际要远离的是执着。而什么是执着呢?什么都可以是执着。这就使得出离心成为一件不得不心无旁骛、精进不懈去做的事,因为事事处处、时时刻刻都是陷阱。一位修行人曾经去拜见上师蒋阳钦哲旺波,路上他把自己的东西全部布施了,只留下一个木碗,那是他心爱之物,来到上师处,看见满眼金碧辉煌,他不禁想:“人们不是都说夏扎(一无所有的)蒋阳钦哲旺波吗?怎么住在这样奢华的宫殿里?”这时,蒋阳钦哲旺波指着他笑骂道:“你们这群寻思者,我对这满屋金银珠宝的执着远不如你对那个木碗的执着!”说完抢过他的木碗砸掉了。

          出离就是这样,不看表象,只看本心。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次第花开》摘记——走出修行的误区(出离心3)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tnvmv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