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徒是决心与自己亲密相处的人。亲密相处有两层含义:一是诚实地觉察自己身语意的所有活动,二是柔和地对待自己。
如实观察往往会让我们看到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我们本以为自己各方面很不错,现在却发现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这大概是许多佛学爱好者,信佛多年仍不肯真正修行的原因,直面自己的缺点,远不像谈玄说妙,做做表面佛事那样,可以满足虚荣心、带来成就感。不过,另一些人做法正好相反,觉察的结果使他们非常沮丧,他们下决心弄明白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狭隘、冷漠、混乱,苛责让他们失去幽默,变得越来越酸涩,对自己、对他人以及周围一切感到厌恶。
不往内观照,无法真正消除迷惑,而不心怀温柔,修行便只剩下受苦,慈悲喜舍都是从内心的温柔中生起的。慈悲心不仅仅是针对他人,也是针对自己,并且首先针对自己,缺少对自己的慈悲,很难真正对他人慈悲。
在开放的心中,怀着敬意看待自己当下的体验,尊重自己的洞见,不否认自己的过失和缺点,也不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而失去心的庄严。即使面对自己的狭隘、冷漠、混乱,依然不忘记知足和感恩,做到这一点对修行人来说很重要,因为我们只有不放弃自己,才会不放弃他人;只有尊重自己内心的感受,才会愿意体念他人的感受;只有相信自己觉悟的潜力,才会相信他人觉悟的潜力,并因此走向上大乘菩萨道。
大乘佛教徒为了一切众生的最终解脱而发愿修行佛法、证的得无上正等正觉,这种发心称为菩提心。在轮回里流连日久、被贪嗔痴慢疑训练有素的我们,要生起真正的菩提心何谈容易,不过,我们还要发愿,哪怕不是十分的诚心甚至带着疑虑,也还是要表达自己这个愿望,我们的心有有一个特点,就是可塑性极强,只有不断训练,什么假的在我们心里都能变成真的,久而久之,假装发心也能把真的菩提心激发出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