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利避害大概是所有众生最根深蒂固的一个习惯。趋利避害本身并没有问题,我们想脱离痛苦、寻求解脱,这就是趋利避害的一种表现,但问题是很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只要一感觉不舒服就另外寻找慰藉,不给自己一点时间去认真和体验。
对趋利避害上瘾,也有人称为纵欲,我们一般认为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才是纵欲,不过在较细微的层面上,只要有条件,每个人都愿意纵欲,因为纵欲是人们逃避不安的习惯性方式。人们孤独、烦闷或者感觉有压力的时候,会喝酒、暴饮暴食、购物、打电话、上网,或者窝在沙发里不停地换电视频道,反正就是不想留一点空间给自己去面对那份孤独、烦恼或压力。用来帮助我们逃避不安的种种活动本身又会带来新的烦恼和问题,我们的初衷是让自己免于痛苦,得到安适,而实际做得却是用一种痛苦代替另一种痛苦。
以前的人排遣情绪还能写信、看书或者培养某种陶冶性情的爱好,而现在的人远没有那份耐心,除了对轮回,对什么都很快就厌烦。现代社会处处可见许多人对趋利避害上瘾,人们不能容忍哪怕一点不舒服、不满足、不方便,所以不停地寻找安慰、便捷,并且相信能找到。常听人把烦恼增多,内心空虚归咎于物质繁荣,其实不然。物质会对人心产生一定影响,但关键还是人心在作怪,烦恼多,是因为物质条件改善后内心执着的东西更多了。以前你可能只有一块表舍不下,现在却有房子、车子、存款时刻牵着你的心。内心的空虚也是因为物质丰富后有更多逃避痛苦的选择,你可以更频繁地变换安慰的方式,结果你便更频繁地感受到了不满足和挫败。
世上没有一件事物是恒久不变的,所以我们拥有的、经历的一切都会带来不安全感,这恐怕是无人能幸免的一种痛苦。此外还有各种各样粗大的、微细的、强烈的、温和的痛苦伴随着我们一生,你也可把它们称为压抑、孤独、怨恨、哀愁、恐惧、贫穷等等,无论我们现在做得好或者不好,这些东西都会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按理说,我们对痛苦应该很熟悉了,但事实正相反,我们只是熟悉自己面对痛苦的那份恐惧和挫败,对痛苦本身却从不敢凑近仔细看一看。
对于痛苦的态度,有人希望痛苦尽快结束,结束了就会一种幸福下去;有人在痛苦的同时不忘享乐,痛苦并快乐着;有人虽然不再惧怕痛苦,但痛苦妨碍了他的修行;有的人拥抱痛苦,在痛苦中找到通向自由的路途。
一般情况下,当人们遭受痛苦,尤其是受到伤害时,心量会变得狭小。最好整个人都能缩进一个核桃里,以为有坚硬的外壳会安全些,而实际上这只会使内心更加压抑和僵硬。不如把心打开,让自己暴露在痛苦中,让那种强烈的感受去瓦解心里根深蒂固的观念和习惯。这时,我们的本心,或者它折射出来的慈悲心、出离心、菩提心才会有机会显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