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觉得打动人的文字、打动人的故事一定是富有激情的,一定是充满力量的。在我读到这本书的这一段时,我被打动了:
“他伸出手来。此时要是给菲利普一个机会,菲利普一定会改变主意的。但是他似乎认为这件事已经定了。菲利普走了出来。他的中学时代结束了。他自由了。然而他过去期待的那种欣喜若狂的心情,此时却没有到来。他缓缓地绕着教堂围地踽踽独行,一阵无限消沉的感觉涌上心头。现在他后悔自己不该那么傻。他不想走了。然而,他知道自己决不会再去找校长,说自己愿意留下来。他不能忍受这种耻辱。他不知道自己是否做得对。他对自己,对周围的一切都不满意。他抑郁地责问自己:当你可以随心所欲时,时候是否又会后悔呢?”
这是菲利普准备离开传统的学校,离开传统的生活所踏出的第一步,在当时的欧洲,英国的社会显得非常封建,于是他说服了他的家庭,以自己的行动说服了挽留他的校长,踏上了离开的第一步。
这一步同样让我想起了我踏出生活的第一步,这一段把我休学走出校园的第一步的心理状态描写的淋漓尽致。
并没有异常的欣喜若狂,反而会有一些放不下的感觉。这种感觉只有经历过的人才会懂得。
那是一种十分犹豫又异常坚决的心理:
我知道其实原来的生活也还不错,但是我并不喜欢原来的自己,不喜欢原来自己周围的一切;
我知道如果我保持原有的生活轨迹,我会有一个别人看起来还算不错的生活,但是未来我会觉得自己的内心过得并不好;
我知道我走出去的生活未必会比保持原有的生活好,但是如果不走出去我连选择改变的勇气都没有;
我知道我现在的这个做法可能不会被大多数人理解,即使走出去未来也是一片迷茫,但是我愿意去追求那种自由,当时觉得那是行动的自由,现在看来那是思想的自由;
我知道如果有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还是会做一样的选择。
生活中,不少人选择永远地停留在一个舒服的、不成熟的阶段来逃避困难,对于一些其他由于基因的作用而被迫趋于成熟的人来说,生活是不舒服的,甚至是痛苦的,直到他们与生活妥协为止。
即使与生活妥协,我觉得也不应该在我们的25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