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意磬
这些人比你过得辛苦,年至耋耄,却依然活得有滋有味你是不是总在恐慌时间的流逝,年华的逝去?
辛辛苦苦一年又一年,脸上平添的皱纹和日渐退化的身体机能都让你焦虑。然而,有这么一些人,他们比我们每个人都活得辛苦,可从来不会因为年龄的增长就陷入长久的焦虑中。
相反,他们会比年轻时更加努力,拼劲全力干自己钟爱的事情,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其中,也就没有时间去烦恼、去恐惧。如此,生命力反而越强,生活也愈加富有生机。
其实,岁月根本困不住这样坚韧不拔、顽强奋斗的人生。
朱自清曾说:“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所以,不要因为年龄的增长就禁锢自己成长的脚步,我们应该看看那些明明生活的很辛苦,却依然有情怀,虽年至耋耄却依然把生活过成诗的人。
01
被医生叛过7年死缓,依然天天熬夜工作;97岁的他,比我们都活得年轻
书销中外百余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60余本,2014年8月2日荣获国际翻译界最高奖项之一的“北极光”杰出文学翻译奖,并成为该奖项设立以来首位获此殊荣的亚洲翻译家。他还在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这个人就是翻译大师许渊冲,今年高龄97岁。
然而,他的一生比我们普通人更辛苦,却依然活得比我们都精彩。经历战乱大打击,依旧顽强的活了下来。等到战争结束他又去社会科学院进修,开始潜心研究翻译,并想将中国的唐诗宋词翻译成外文,使世界更加了解中国。
一旦决定潜心做一件事情,就要把他做到极致。
为此,他常常为了翻译熬夜,绞尽脑汁思考哪一种翻译更能准确地表现诗词的本意和意境。思考让他的脑袋非常清楚,常常连续工作七八个小时也不会觉得累。
可就在2007年,许渊冲被确诊为直肠癌,医生为他做了切除手术,可病情依旧严重,后又做了造瘘,当时医生预言他能活7年就算是极限了。欣慰地是,奇迹发生了,也就是在2014年,许渊冲容光焕发地走上了翻译界最高奖项北极光文学翻译奖的领奖舞台。
他用行动成功挑战医生的预言,用乐观豁达的心态战胜了病魔。他在《朗读者》上的表现更是圈粉无数,很多观众都被他如孩子一般的坦诚和率真吸引。人活一生,到老依旧可以保持孩子般的童真,真是件难能可贵的事情。
这种童真里透着他人生的智慧和快乐的源泉,不世故,不骄纵,坦率做人,踏实做学问。勤于多思,睿智明哲,可谓知识分子的典范。
可见,许渊能够战胜病魔,勇敢的活下来,完全与他的童真般的心境分不开,更与他的勤学多思分不开。研究表明,心态好的人至少能战胜80%的身体疾病,勤于用脑更有益于健康,减缓老年痴呆症的发生。
02
他是人们口中的不孝子,30年未回家;年至耄耋,依旧是美国人最害怕的中国人
他一生赫赫无名,却充满传奇,他的故事听一个哭一个,可还有很多中国人没听过,他是离国家机密最近的人,也是最让美国忌惮的中国人。他是我国第一代攻击型核潜艇,战略导弹核潜艇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他是默默无闻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
他一生为祖国呕心沥血,但他却从未想过要名利,长期以来他从来没有像亲人透露自己到底是干什么的,直至2014年,他被评为2013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1988年南海深潜实验,黄旭华顺路回家探望母亲,95虽的母亲与儿子再见已是30年后,63虽得黄旭华已双鬓斑白,这一幕让无数人泪目。
他一生艰苦朴素,办公室没有空调,夏季室内温度高达39摄氏度。分房时挑了没有人要得顶层,丝毫不与他人争高低。比起房子他更加看重的是一个安静的环境,可以让他安静地做自己想干的事情。其实这种不争不抢,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他成就了自己一心为国家的梦想。
如今,90多岁高龄的他,仍在为祖国核潜艇事业奔走,在他看来核潜艇是他生命的全部。他说:“我不知道自己什么时候真正退休,只要自己能动,就愿意为国家的核潜艇事业奋斗终身。”
感动中国颁奖词称他为中国的李科维尔,中国的核潜艇之父。他为国家作出巨大贡献,却把名利看得淡。隐姓埋名二十多年,早已将名利置身事外,一生的功勋,就是国家的荣耀,国强则他心欣喜。
古人有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说的就是黄旭华这样的楷模。在他看来自理更深、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永不过时,面对困难勇于前进,面对世俗,不随波逐流,坦然坚持自己的初心,才能守住自己高洁的人生理想。
也正是这样的品质,让他远离人世间的烦恼和诱惑,潜心核潜艇的研究。如此,当他面对人世间的悲欢喜乐之时都能够处之泰然。
事实上,精神上的充裕能够带走人90%的烦恼。俗话说病从心生,一份恬淡寡欲的心态,更能让人活得快乐,从而远离不必要的焦虑,笑对人生。
03
第一次突破,让人们远离饥饿;再一次突破立志让人们吃好
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前30年发明杂交水稻,立志让中国人吃饱。后30年发明“耐碱水稻”,立志让中国人吃好。
他在发展祖国水稻事业的同时,也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解决饥饿问题,他毕生的梦想就是:尽可能地让人类远离饥饿。他就是国际上发展杂交水稻的首席顾问,是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袁隆平。
他一生都在进行水稻的研究,先后成功研发出“三系法”杂交水稻、“两系法”杂交水稻、超级杂交水稻一期、二期,与此同时,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辩论文60余篇。
他每天的工作都是拿着放大镜,笔记本,深入稻田地,经过上万次实验,才有了今天的杂交水稻。如此坚韧不拔、不轻言放弃的意志力不断磨练着他的心理承受能力,打磨着他隐忍的心性,和对失败的释怀能力。
刚开始,他培育出杂交水稻长势喜人,但只是稻草拼命的生长,稻谷的产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于是,有人讥讽地说,可惜人不吃稻草,人要是吃草就好了。
面对失败和质疑,袁隆平没有放弃反而欣喜地说;“既然稻草可以长得那么好,稻谷也可以增加产量地,只要把稻草地增长点转移到稻谷上,就可以了。”最后经过多次研究改进,他终于培育出了优质的杂交水稻。
这一次的成功让那些只说风凉话的人闭上了嘴,也让袁隆平证实了自己的想法,同时也磨练了他面对失败的能力。在他的眼中,科学研究就是在一次次试错中找到真相的过程。那么在面对失败的打击时,依旧能够坚持不懈地走下去,更是种需要不断修炼面对失败的能力。
这么多年,他失败了无数次,可没有一次他想要放弃。现在他内心对失败的看法发生了改变:失败是另一种希望的开始,它证明了你走了弯路,要及时地走回来。
这种百折不挠、愈挫愈勇的坚定和执着,不断打磨着他的意志力,更让他能够坦然从容地面对失败。就算年老,他依旧不间断地尝试培育更优质的杂交水稻,丝毫没有放弃的念头。正是这种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冲劲支撑着他,走到现在。
人之长寿贵在有一股向上的力量,不断鼓励你走下去,面对失败仍旧能够荣辱不惊,从从容容。
04
动摇世界生物传统理论的根本的中国女科学家;82岁上《朗读者》称第一次化妆
中国地质学业的开拓者,石油的发掘者,她十几年如一日地,全身心扑在古生物的研究和教研上。她发现,陆地上的四足动物,并不是总鳍鱼类进化而来。消息一对外公布,就动摇了世界生物传统理论的根本。国外专家都一致评价说:“这是本世纪以来,对这一传统,四足动物起源说的一次真正挑战!”
在一定程度上,她的理论甚至改写了世界历史!
2018年3月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了2018年度,“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82岁的她,成功代表中国,拿下了一个超级世界大奖。
如今已耄耋之年的她,探索科学的脚步仍没有停歇,她的古生物研究听起来很冷僻,但她用自己的奉献,开拓了中国新时代的科学之路!她用自己的钻研,让中国,在世界古生物学界有了中国的一席之地。她就是张弥漫。
《朗读者》上的张弥漫,一点儿都不像82岁的老太太,她看上去那么温文尔雅,浑身都散发着女性柔美的气质,可就是这样一个人她是研究动物化石的。年轻时,她常和一帮搞研究的男性研究员一起深入深山老林,努力跟上他们的脚步,不脱团队后退,不搞特殊待遇,为科学研究完全没有把自己当成一个女孩。没有条件洗脸,也不擦脸和化妆,常年累月皮肤也是最天然的状态;没有水就不洗澡,不洗头,一个月下来裤卷里住满了虱子,就回家用锅煮。
她对生活不拘小节,不为生活琐事所约束,倒也是过得自由自在,可以心无旁骛一心扑在科学研究上。不拘小节者,性敦厚,也能够宽以待人,使自己处在和谐的环境中,这样就能少些因他人过错惩罚自己的冲动,更能修养身心,勇于挑战和突破,就像她顶住压力才还原世界一个真相一样。
05
饱受生活苦难却仍笑对生活;95岁依旧以诗会友
她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穿裙子的士”,以女先生的身份跻身中国诗坛,中国古典研究专家,国内多所大学客座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名誉员,获得“影响世界华人大奖”的终身成就奖。95岁的她,依旧在各大城市的各大高校参加诗会,想将中国的诗词的文化发扬光大。她就是被称为先生的叶嘉莹。
她一身光环,却也一生坎坷。1937年战乱使她的父亲随国民政府迁移,音讯渺茫。15岁的叶嘉莹和家人四处避难,吃着难以下咽的混合面,飘摇于世。后母亲身患肿瘤,只身而往天津做手术,在归途的火车上,她却因为伤口感染加上过度虚弱,悄然离世。等到她结婚后,丈夫又因“思想问题”被捕入狱。一时间无家可归,家徒四壁,叶嘉莹只能寄人篱下住在远房亲戚家里。
回忆她的一生的时光,叶先生说:“各种苦难,谁都不愿意发生,可是极大的悲哀和痛苦,让你对人生有了另外一种体会。如果不把诗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会有更高更远的想法。”
命途多舛的人生,唤醒了隐藏在叶嘉莹体内的诗词精灵,她的诗歌创作得以激发。她上大学时不谈恋爱,不旷课,不化妆,完全沉浸在浩瀚的诗词海洋中。
苦难没有将她打倒反而磨练了她的意志力,更让她充满对诗词的敏感心。
唯诗词的凝练之美足以让人难以抗拒,读诗可以让人成为一个有内蕴不骄纵的人,也可以让你活得洒脱随性,不为世俗所累。
当一个人的心性得以养之,何惧年华苍老。
06
医学泰斗,肝胆外科之父;96岁依旧每周三台手术
他是著名的肝胆外科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创造了中国医学界乃至是世界医学肝胆外科领域的无数个第一;他翻译了第一部中文版的肝脏外科入门专著;他制作了中国第一具肝脏血管的铸型标本;他创造了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和常温下无血切肝法;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手术;他也切除了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绵状血管瘤;他完成了世界上第一例在腹腔镜下直接摘除肝脏肿瘤的手术……
他一双手曾为13600多名肝病患者解除病痛。至1986年底已进行肝叶切除术1019例,成功率97%,切除总数和成功率均居国际领先地位。他就是肝胆外科之父吴孟超。
他一生慷慨解囊,以个人历年来积蓄的数十万元和社会各界表彰奖励的400多万元为基础,设立了“吴孟超肝胆外科医学基金”。
然而,他的一生也并不那么顺利,文革使吴孟超戴上了“反动学术权威”的帽子,由于他是归国华侨,也因此有“里通外国”的嫌疑。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对医学的研究。
吴老身上,始终散发着一种爱的气息,这种爱是对事业的爱、对生活的爱、对周围每一个人的爱,更是对生命的爱。
正是这种爱,让他心怀每个病人,并一生对期望以更加精湛的医术治好每一个病人。这种大爱,让他的生命光辉得以延续。
07
一星功臣,隐姓埋名20年;99岁依然心系科学研究和国防科技发展
他是两弹一星功勋奖章的获得者,2013年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今年在庆祝建军90周年之际,习主席亲自将“八一勋章”颁授于为那声东方巨响呕心沥血的杰出科学家、中国核武器事业的开拓者程开甲院士。
据说他在爱丁堡读大学的四年里,发奋读书,每天除去吃饭、睡觉之外的时间,都埋头在课堂上、实验室和图书馆里。同学们都叫他书呆子,连房东老太太对这不爱交际的黄皮肤年轻人也常投冷眼。
然而,即使这样,他也没有放在心上,依旧潜心学习科学知识。他根本没有工夫去咀嚼这种寄人篱下的滋味,和被别人看不起的屈辱和苦闷。
忙碌成为他生命的主旋律。学成回国后,更是潜心研究核武器,经过多年坚持不懈的研究,终于在1964年10月16日下午,成功的发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是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
他一生忙到没有时间去焦虑别人的闲言碎语,更加不会把心思放在与科技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远离负面情绪和影响是他成功人生的不二法门,更是他生命之花常开不败的主要力量。
历经磨难,生命依旧可以绽放异彩
马克吐温曾说,我用通常的方式活到70岁,我恪守有一套足以置他人于死地的生活方式。这听上去言过其实,可确实是长寿的一条普遍的规则。他始终信奉走别人的路不能长寿,只有坚持走自己的路,才能活得更有滋味。
这些满身荣光的高龄成就者,无一不是始终如一地坚持自己钟爱一生的事业,走了一条别人都没有走过的路,从而遇见了更加出色的自己,并在自己的有生之年,得以在专攻的事业上做出了卓越的成就。
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的年龄,都已过花甲,却依旧活得有滋有味,那么他们到底是如何用自己的事业让生命之光延续的呢?
究其原因,有以下共同点:
第1、 都有伟大的人生信念支撑
有句话说,有什么样的信念就有什么样的人生。人为什么而活,就是为信念。如果没有信念的支撑,你会发现生活毫无方向感,人生也会因为没有信念的支撑而变得无趣和迷茫。这些高龄老人,年至鲐背,依旧有自己的理想,依旧非常明确自己要干什么,在有生之间要如何完成自己未完成的事业。倘使没有这种信念的指引,怕是他们也和我们普通人一样,老了就失去了自己的生活主心骨,完全不知道该怎么活。
第2、 坚韧不拔的性格和良好的自制力
自制力可以说是一个人成功的关键力量,如果,没有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就不会有他们现在的成就。生活中,我们很多人都是空有梦想不去执行,最后丧失实现梦想的勇气和坚持到底的决心。遇到困难就想往后缩,然后就沉浸在无边无际的烦恼之中,长此以往势必影响身心健康。
第3、 善于学习思考,并且有良好的心态
读书怡情,学习解愚,修身养性,还可以消愁解闷,从而拥有恬淡的心态。面对问题善于思考,着重解决问题,活用大脑,减少了大脑的老化速度。遇事沉着冷静,不急不躁、从容冷静,不过分抱怨、不随意下判断,尽量避免矛盾冲突,从而是自己置身于和谐的环境之中。阳光的心态可以让人永葆年轻,心若不老,整个世界都是有趣的。
由此可见,这些成功人士的性格和处事态度是他们长寿的一个重要因素,也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
杨绛曾说,走好选择的路,别选择好走的路,你才能拥有真正的自己。如此,才能磨练你的意志,考验你的技能,让你更加沉下心来丰富自己的人生,活得更加有趣。即使年至耄耋,依旧可以绽放生命的异彩。
而不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让生命的旅程缩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