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日升日落,周三又准时到来,伴着时钟的转动,七点的课程又准时开始了,今天由华东师范大学李宝敏教授给我们分享《核心素养视点下的学生发展与教学》,这节课学习内容极其丰富,就当前比较重要的并且与日常教学息息相核心素养理念以及核心素养视点下学生发展与教学等内容作了深入浅出的讲解,使我对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养,我们应该怎样培养符合时代背景的人才等方面内容都有了一定了解,也让我重新思考、定位自己的能力和不足,掌握了以后努力的方向。今天我用自己浅薄的知识,将所学到的记录表达出来,也不能算是提炼精华,因为每个老师传授的都是精华。可能不是很全面,也有可能理解的不是很深入。不当之处,敬请指教。
李宝敏教授先给我们出了三个研讨的问题。
即:1、我们面临的挑战是什么?
2、如何解决与应对?
3、中国教育发展要到哪里去?新路向是什么?
引起我们思考的同时也围绕着这三点给我们展开这节课。
她先从宏观背景与政策解读方面,从当前的教育背景和当前教育改革方向方面入手,让我们了解了现在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
即,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那什么是核心素养?“核心素养”,是人们适应信息时代、知识社会和全球化时代的需要,去解决复杂问题和适应不可预测情境的能力和品格。“核心素养”又被称为“21世纪素养”。他包括跨学科素养和学科素养两方面。
而作为从教者,关注的就是学生发展的核心素养了,什么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它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兼顾“个体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双重取向,既指向个体的终身发展,又关照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求及公发养成。
基于以上分析,李教授指明了教育改革的新路向。
一、重新定义课堂:由以往的基于知识的课堂向基于关系的课堂转变,从“关注知识”走向“关注学生”。
1、改变只见知识不见人,课堂需要更加关注每个学生如何拥有学习知识的方法,更加关注学生是如何学习的?
2、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支持学生自我建构个人知识,发展学生素养,关注学生的需求,关注意义建构的过程,关注课堂情感交流,而非简单的进行知识输入输出。
3、应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生生关系,促进更多的合作交流与分享。
二、其次,重新定义教师:由以往的仅仅掌握“教学技能”走向“拥有更多学生知识”
教师的专业竞争力不再是精湛的教学技艺,更需要拥有包括学生认知规律,学生学习问题归因、个体差异的识别、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教师是教育知识的发现者和建构者,教育知识最重要的是“学生知识”,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如何精准识别不一样的学生学习优势、学习风格、学习节奏、认知特点,从而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给以学生适切的支持。
三、再次,重新定义学习: 由教育本身是教师给予别人东西走向学习是学生自己赋予自己学习的能力
教师要肩负起发展学习力责任。什么是学习力?我们来看一个例子举例:
当一个5岁的孩子自己在电脑上用编程画一个圆,他会思考利用什么资源来完成这个圆,同时他会把这个画圆的过程分步骤来完成,“这就是算法”,此后,他还需要不断地“打补丁”来修正这个圆。“这是一个非常漂亮的过程,整个过程就是孩子内化自己的学习力”。
学生可以从四个方面发展学习力,分别是驱动力:也就是想学认知力:就是会学情境力:是指会学会用调控力:是能学的意思
四、重新定义教学:由有限的教学时段走向跨越时空,开放融合
教师可以优化教学流程,利用技术手段来攻克教学瓶颈。比如攻克英语教学的一些瓶颈问题,我们就可以利用学生演员,场景支持,配音演员,从后台到前台。分享形成学习社区,共享与互评,加粉丝,加好友关注。自学单词,自己积累词汇等方法。
接下来,李教授为我们指明方向,如何在教学实践当中培养核心素养?
他为我们提供了教学策略。教学策略简单地说可以概括为“追求四化”:分别是统整化、情景化、活动化、深度化。
第一、统整化;学科内、学科间、学科与学生、学科知识与素养这四个方面中的每一个都需要统一整合。统整学科内要做到学科内知识间的相互融合与贯通、统整学科间做到学科间知识的相互渗透与支撑、统整学科与学生学科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和谐结合、最后,将学科知识学习与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有机统一。
第二、情景化;是说在课堂中创设真实问题情境情境对学生学习多重要?德国一位学者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将15克盐放在你的面前,无论如何你也难以下咽。但当将15克盐放入一碗美味可口的汤中,你在享用佳肴时,就将15克盐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盐溶于汤中,才能被吸收;知识需要溶于情境之中,才能显示出活力和美感。”
第三、活动化;是指追求智慧生成的课堂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学习不仅要用脑思考,用眼看,用耳听,用嘴说,用手做,还要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身体去经历,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发展学生的表达力、思考力、阅读力(阅读文本、阅读世界)。在活动中需要完成一定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和障碍、挫折和挑战,付出努力与精力之后,体验和感悟活动内核,这就是成长过程。
第四、深度化; 深度化是教学走向核心素养培养的关键。它需要倡导深度教学,防止学科知识的浅层化和学生思维的表层化。强调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强调学习过程中的反思与元认知,并且注重学习行为方面的高情感投入和高行为投入。
做到以上“四化”,在教学中就可以很好地去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了。
虽然理论知识很抽象,现在有些东西我才领会一点皮毛,但我会在以后的教学中边学习边应用。以下就是我对“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的一些想法,欢迎大家指正。
一、情境导入,引起兴趣
小学生对动画片、游戏和一些新奇的事物感兴趣,而计算机正具有这些特点。根据这一特点,能够把计算机新课的学习寓于游戏之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浓厚的兴趣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
例如学习指法是十分枯燥的,如果我们一开始直接讲解手指的摆放要求和指法要点,学生不但学的很累,而且很不愿学,更加不能强迫其练习了。我在教学中就采取游戏引入的方法,先让学生玩《金山打字》,比赛谁的成绩好或者与老师比赛。学生在“打老鼠”等游戏的实践中发现,要取得好成绩就务必练习好指法。于是就有人提出如何能够打得又对又快。在这种状况下,老师再讲解指法练习,学生学得就很认真。经过一段时光的练习后,学生们再玩这个游戏时就感到简单自如了。这样,既保持了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热情,还能够促使学生自觉去学习计算机知识。
二、任务驱动,自主学习
电脑知识有很大的开放性,学生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我们教师就应充分抓住学生的这一兴趣,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让其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电脑知识。
例如高年级的学生已经有了必须的阅读潜力。能够自我探索一些工具及软件的使用方法,一般状况下采取“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即学生在使用一些工具时,一开始老师就故意留一些在操作过程中要用到的工具不讲解,而学生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又要用到,让学生带着问题自我去阅读教材,然后老师再加以引导,最后解决实际操作问题,透过长时间的训练,学生逐渐会构成自我解决问题的潜力。
三、拓展创新,合作完成
在学生完成基础学习任务后,可提供不同难度的课题让学生选择完成,或者布置同样的作业,但对不同学生的要求不同,以比赛、游戏的形式分组完成,这样就能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例如在讲完《表格的修饰》后,可以让学生尝试修饰自已班级的课程表,不限字体、颜色、大小,甚至可以不限制格式,让学生发挥想象来完成作品。这样就使个性差异的学生均有所得,也会使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有所提高。
因为对李教授讲解理解的不是很透彻,所以应用方法不一定得当,但我不能知难而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所以只要从点滴积累,不断提升自我,完善自我,一定能能滴水穿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