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建平:每日一文:一个人问答录(2)
问:人能拒绝感知吗?
答:人能够主动选择感知内容,但人不能拒绝感知存在和阻止感知的发生。
问:热爱生命的人会热爱感知吗?
答:生命就意味着感知的权利,热爱生命就是热爱感知。
问:生存和感知有矛盾吗?
答:没有,只是释义不同,导致行为和存在状态不同。
问:生存逻辑和感知逻辑谁优谁劣?
答:生存逻辑是人主观的、片面的和残缺不全的逻辑体系,而感知逻辑是对于所有存在的根本的、全面的、逻辑完满的理论体系。
问:什么是最大限度的感知事物?
答:人类感知的极限,正在被不断地突破,所以,感知范围以内的事物无限度。
问:什么是最小限度的感知事物?
答:只能是感知力最微弱的生物。
问:什么是人最大限度的感知愉悦?
答:与存在成为一个活跃、稳定、持续的运动整体,就是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状态。
问:生命与死亡都是假象,假象过后,真相是什么样子?
答:真与假是唯物主义对事物的主观判断,其实没有假也没有真,只有感知的事实,感知到和没感知到,人的活动范围就在感知到以内,所以人不断地扩大感知,并力求感知最大化。
问:人懂得感知理念后应该如何生活?
答:在感知伦理秩序下理性地生活,这就是人类存在的理想状态。
问:感知的本质是什么?
答:感知的本质就是存在运动,一切存在都在运动之中。
问:所有的物质都在运动吗?
答:是的,物质的运动就是正在被感知。
问:未被感知的物质在运动吗?
答:在感知规则以内存在的物质都在运动,运动是感知的必然形态。
问:感知以外有物质吗?
答:感知规则以外有什么与人无关,也无意义,因为不可能被感知。
问:王阳明说心外无物对吗?
答:错,心本身概念模糊,如果心指人的意识,那太过狭隘,忘了还有众多生物的感知存在,并且,心的意义并不能包括人的所有感知,人的感知范围人自己还很不了解。
问:王阳明说心外无理对吗?
答:错,人之理均是人对事物的主观把握方法,虽然一切道理都在人的主观意识之中,但感知之理(规则、规律)超越人的主观意识,人远未穷尽感知的变化,所以,理不在人心中,理在人的感知中。
问:感知是不是心?
答:不是,感知比心的范围大得太多。
问:心有多大?
答:心是人感知到的总和,人竭力在使感知最大化,所以心的范围不断在扩大,心的量与感知量成正比。
问:心与感知不是同一回事吗?
答:不是,心是经人的主观意志加工后的意识产品,感知则是加工前的材料。
问:王阳明得到人们的热捧是不是意味着唯心主义理论的胜利?
答:不是,崇拜王阳明的多是唯物主义者,他们将王阳明的理论作唯物主义的解读。
问: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王阳明这里合流了吗?
答:纯属误解,误解的人避开了唯心主义的锋芒,将唯心论作了唯物的应用。
问:唯物论与唯心论本质上不可调合吗?
答:其实不是,唯物论实质上是主观的,唯心论的基础建立在唯物论上,两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非常容易混淆使用。
问:唯物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答:就是物为中心,物为基础,物是独立的存在。
问:唯心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答:在承认物存在的基础上,添加了人的因素和人与物的关系。
问:感知存在的本质意义是什么?
答:物与人都在感知运动中存在,无感知,不存在。
问:感知理论认为物不存在吗?
答:物只能在感知中存在,不在感知开始以前、感知终止以后和感知以外存在。
问:物在不在与感知不感知相关吗?
答:这种说法容易引起误解,物在感知中存在不是对于个别感知体,而是对于整个感知运动和感知存在,个别感知不感知与物在感知中的存在无关。(接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