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是一种可遇不可求的状态。
世间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道理,而又无常无解。
我们有着喜怒哀乐的情绪,有着千奇百怪的经历,我们看似截然不同,却都殊途同归。
宝玉悟禅机
《红楼梦》剧照- 在红楼梦第二十二回里,宝玉想着自己为了和姐妹们的情谊,整日无事忙到头来还是个“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觉得自己可悲可叹,当下顿悟,写下一首偈子:
你证我证,心证意证。是无有证,斯可云证。无可云证,是立足境。
这句话的意思可从后面宝玉填词《寄生草》里得到通俗的解释: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意思是:你我他本是相对存在的,揣测各自的心意也徒劳,哪里还担忧什么悲愁喜和亲疏密,大可我行我素。从前在人事里忙来忙去,现在想想真是无趣啊。
所以你我心意,证来证去;有形无形,悟来悟去,都不是悟了。而要看透世间,不去刻意了悟,才是立足之境。
这些感叹是宝玉困顿于儿女之情有感而发的,虽有禅意,但不是悟。他写了偈子还恐人不解,特填了曲子注释,由此看来,还是希望与人和解,互明心意,其实还是徘徊于“你证我证,心证意证”。写毕自觉无挂碍,心中自得,也说明他仍然对世间有所求,有所证,仍是刻意为之,并未达到“是无有证,斯可云证”。尔后面对黛玉一问,竟不能答;宝钗又比出语录,他亦不能,便自觉尚未解悟,只说这是一句顽话。
- 黛玉问:
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宝玉竟不能答。
从“我”发问,既要认清自我,又要抛开我执,要了悟,放下世界,首先要放下自己。这也昭示了宝玉一生为情所困,为人为己所悲,终究还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遁入空门,一切随缘化。
- 黛玉续:
无立足境,是方干净。
黛玉续出的这句,颇有慧能大师的顿悟之风——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连立足之境都不要了,才是真正的干净。这也昭示了黛玉一生宛如清风明月,宁为玉碎的品质,好一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不过这两个偈子要放在一起,才能看出你我之别,有无之境,有立有破,不可单独为一谈。
宝玉痴迷未悟,黛玉比他知觉在先,也未悟。说毕,他们便都当此为顽话,与宝钗、湘云四人仍复如旧。
- 世事虽然烦扰,我们或有一时之悟,不过是为解胸中闷气,仍复如旧有一种现世的魔力,我们依然会选择与人与事达成和解,我们依旧眷恋徘徊于这人世间的悲欢离合,孽海情天。放下已经很难,放下这个放下更难,不执着于放下愈发难上加难。
俳句的禅意
日本庭园松尾芭蕉《古池》:
古池や
蛙飛びこむ
水の音
译文:古池塘,青蛙跳入水中央,一声响。
- 日本俳句源于中国古典诗歌,融入日本物哀思想,发展为一种简短而富有禅意的诗体。俳句的禅意,有顿悟之趣。
- 本来一只青蛙跳入池塘发出一声水响,在夏日并没有什么特别。但是哲理藏于大千世界,也藏于最普通的一花一叶之中,关注眼前之物,倾听耳边之音,简洁明亮,单纯清澈,一瞬永恒。作者仿佛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一言不语道尽人间情。
- 突然之间,觉得这种感觉很美妙,令我不禁想起川端康成的“凌晨四点钟,看到海棠花未眠。”
- 俳句的发展也多元化起来,从以前严格讲究上五中七下五,写明季语,强调唯美物哀一瞬永恒,到现在格式自由,富于人情味。如樱桃小丸子的爷爷就常写俳句,让人觉得倍感亲切:
为了可爱的孙子,用光所有老人年金,也在所不惜。
就算人心皆有佛性,倘若人人真的都能参禅,这人世间大概也就不是人世间了吧。就算顿悟一时,终究糊涂一世啊。禅机哪有那么容易悟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