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吃晚饭的时候,在B站无意中看到一段视频,又一次刷新了我对读书的认知。
视频中说,我们从小读的语文课本上面的名家作品其实都是经过删节的。虽然我知道很多课文中的很多文章都是节选,但还是被刷新了认知,因为我一直以为节选的部分是原文或原著的内容,但实际上这些内容基本上都是被“修饰”过的。这让我觉得“把关人”这个角色真的是无处不在。
就在不久前,我刚刚接受了季羡林先生的建议,读国外的作品最好读原著,有能力就不要去读翻译的作品。这个很好理解,因为不同的语言经过翻译之后意思会出现变化。最主要的是,这个翻译是由人来完成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背景和倾向,也许会对原著进行有意无意的修改,不读原文我们永远无法知道它本来的意思或意境。
不过,当我们知道翻译的作品会有这个问题后,再读的时候就会有所保留。虽然我们不知道到底哪些地方会跟原文意思有出入,但我们知道这种情况的存在,不会全然把翻译视为圣经。
可是对于自己的母语,就不一样了。因为熟悉,我们以为自己读到的就是最原滋原味的作品。可殊不知,在书出版的时候,早有人给我们把了一道关,以自认为“更有利于读者”的方式编辑书中的内容。
比如,视频中就讲到,萧红的《火烧云》一文,原文八百多字,课文只节选了六百多字,而且把很多形容词都改了,如“红堂堂”变成了“红彤彤”,“灰葡萄、大黄梨、紫茄子”变成了“葡萄灰、梨黄、茄子紫”,当然这些词被修改过后,确实更符合我们通常的用法,但却失去了一个作者该有的特色。
视频作者还提到,她在读老舍先生的《骆驼祥子》时,发现自己读的内容跟小时候在书本里读到的很不一样,比如“裹着他的裆”也改成了“湿裤子裹着他的腿”,也就是把不太优雅的“裆”改成了“腿”。
这样看起来的确文雅了很多,可是并不符合当时的社会实际。因为民初男人穿的裤子跟现在是不一样的,是左右交叉之后用绳子绑的,这个在电视剧《觉醒年代》里就有体现。老舍先生是根据当时的社会实际来写的,而且老舍先生本身就是语言大师,是不会随随便便用一个词的。
老舍先生曾说,对于《骆驼祥子》这部作品,“故事在我心中酝酿相当的长久,收集的材料也相当的多,所以一落笔便准确,不蔓不枝,没有什么敷衍的地方。”骆驼祥子是他“鼻尖上便能滴出血和泪来”的作品。
也许是受够了自己的文字被篡改,老舍曾在将文字寄送出版社时,不得不在稿件上注明:改我一字,男盗女娼。可见对其作品每一字的自信与责任。
当然,对于读书时的语文课本,对文章进行删节也许是不得已而为之,一来是学生是担心学生看不懂原文的表达,二来是希望学生在课堂上能够学到一套规范的表达。
不过,在我们能够自己读书之后,就应该去多去读读原文原版,去了解真实名家的写作风格,而不能总是读被阉割后的文字,对于立志于写作的人更是如此。
【无戒学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