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自然与人文旅游专题
微信公众号—旅游知识坊
(更多更新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
本文为旅游知识坊的第34篇观察文章
《高铁游中国》系列之第34站-合肥
作者:航海家
(需要定制旅游行程、规划线路,可加作者微信:2564501680)
《高铁游中国》系列简介
本专题以笔者所在的城市——成都市为起点,沿着高铁走遍全国100个旅游城市(线路不重复,一条线走完),每座城市一个疑问,一个主题,一篇文章,深度挖掘该城市的自然人文旅游文化。
不是游记,不是攻略,而是有品位有态度有分析的城市旅游观察!
【沪汉蓉高铁】
D2373,南京南-合肥南,历时58分
提起李鸿章,世人大多会第一时间想到《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他的名字,似乎就是“屈辱”、“卖国”的代名词。
然而,随着对近代历史认知的逐渐清晰,李鸿章这位“卖国贼”,背后似乎有着无尽的冤屈。同样不可否认,他也是位放眼看世界、积极革新自强的洋务派中兴名臣。
那么,毁誉参半的李鸿章,究竟被误读,还是被过誉?其真实形象到底如何?
今天的文章,就带你走进《高铁游中国》系列之第34站——合肥,在李鸿章的出生地,重新认识这位晚清第一能臣。
合肥概览
合肥,古称庐州、庐阳,地处华东地区、江淮之间,是安徽省省会,长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
合肥拥有2000多年历史,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包括逍遥津、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王遗踪、三河古镇等。
此外,合肥素有“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之称,诞生了周瑜、包拯、李鸿章、段祺瑞等一批历史名人。
01/ 被刨坟的李鸿章
1958年,合肥市大兴集。在全国大跃进的口号声中,一座“封建地主反动派”、“卖国贼”的墓地,被肆无忌惮地强行挖开。此后,墓主尸体被车裂,挂在拖拉机后面进行游街,直到尸骨散尽。
由于大炼钢要修建厂房,对该墓窥探已久的人,就以此为借口,想方设法要挖他的墓,掘他的坟。挖掘古墓是一项浩大工程,鉴于墓室是用进口的耐火砖建成,强挖不行,就连炸药都无可奈何。“功夫不负有心人”,最后有人出了个主意,从几十米外挖了一条地道,从墓底直接钻进了墓室。
据说,当棺柩被打开时,里面的遗体全身裹着黄袍马褂,还完好保存着。然而随后,它就遭受了车裂之酷刑。群情激奋的人们,用绳子拴住尸体,挂在拖拉机后面游街,拖得七零八碎,直至尸骨散尽。
这个最终落得粉身碎骨的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第一名臣,同时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最具争议的人物——皖人李鸿章。
“汉奸”、“刽子手”、“卖国贼”、“慈禧走狗”,是当时人们对他的全部印象。因为正是他,签订了《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把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拖入了万丈深渊。
但是,其背后的各种委曲求全、酸楚无奈,又有几人能知?
02/ 被误读的李鸿章
1823年,李鸿章出生于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的磨店乡,在这里度过了最初的二十多年时光。年少时,李鸿章最大的梦想是“三千里外欲封侯”,立志要为中华崛起而奋斗。
22岁那年,李鸿章考中举人,后得到曾国藩的赏识,并正式拜在其门下。此后,几经坎坷与历练,先后组建淮军、击溃太平军、平定捻军、兴办洋务、建设北洋水师,成为晚清帝国的最后一位治世名臣。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全面爆发,最终以中国战败而告终,装备落后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日本方面要求中国赔偿3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和辽东半岛,迫于压力,李鸿章被派往日本,几经斡旋,最终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自此,李鸿章开始背上了“汉奸”、“卖国贼”的骂名。
鲜为人知的是,在谈判(或者说是被宰割)期间,李鸿章曾一把骨头一把泪,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割地,减少赔款数额,为大清争取最后一丝利益。在被一名日本刺客袭击后,李鸿章险些丢掉性命。此后他并非立即归国,而是用自己的枪伤,作为和日本斡旋的筹码。
最终,因为这颗子弹,李鸿章替积贫积弱的大清,减免了一亿两白银。“如果一颗子弹一亿两,那不如多给我几枪好了”,甚至最后,李鸿章竟苦苦哀求,以此少许之减额,赠作回国的旅费。
但是,大国谈判毕竟不同个人恩怨,虽然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对李鸿章惺惺相惜,称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但最后,这位已经62岁的老者,依然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空前屈辱的《马关条约》。
《马关条约》的签订,导致国内民愤四起,但又不能公开指责清政府和慈禧太后,虽然此前曾因筹备万寿庆典而倾尽国库,占用了北洋水师的建设经费。
就这样,李鸿章做了清朝丧权辱国的替罪羊,其本人也视《马关签约》为奇耻大辱,发誓终生不再踏上日本国土。
为了平息民愤,李鸿章被罢免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调往南方,出任两广总督。
年迈体衰的李鸿章,本以为就此度过余生。孰料,御下有方但治国乏术的慈禧太后,竟做出了“对所有列强宣战”之事。号称“刀枪不入”、“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被派往抵御八国联军。
结局可想而知,慈禧太后再次仓皇出逃。收拾残局的任务,又交给了李鸿章。
值得一提的是,在北方义和团轰轰烈烈“杀尽在华所有洋人”的同时,身处两广地区的李鸿章,深知此举危害甚深,与亡国无异。于是同南方各省共同搞起了“东南互保”,宗旨大意是保护外国人在中国的私有财产,不会莫名其妙就被暴民打砸抢和杀头,同时限制洋人的活动范围,租界范围内由中方保护。
这些在今天看起来再正常不过的措施,被当时的国民(尤其是北方深受义和团影响的暴民)骂成是“卖国贼”。只是战败后,面临被列强瓜分的危机,还得靠这位“卖国贼”出面。
在谈判桌上,为了与洋人压价,李鸿章在各国之间斡旋,数次吐血,谈完后还得承受国人的谩骂,还不得不在人生的最后时刻,做了一件遗臭万年的事——在《辛丑条约》上代表签字。
签约后不久的李鸿章,心力交瘁,离开人世。即便在最后一天,俄国人仍然在他床前,逼迫其签订不平等密约。但李鸿章死也没签。
《辛丑条约》最终以赔款而不是割地告终,除了因为当时美国极力推行门户开放、列强之间矛盾重重的原因外,其中很大一部分也是李鸿章等人从中斡旋的功劳。
在慈禧太后已经昏聩的情况下,在举国暴民动乱的局势下,在中华民族面临灭国的当口,他保持了难得的清明和冷静,为中华民族争取了最后一丝利益,尽可能保留了中国现代文明的最后一颗火种。他是中国近代史上仅有的几位,真正能做到现代外交的政治家。
除此之外,他也倡导开设了无数的洋务实业,兴建了中国近代第一条铁路、第一座钢铁厂、第一座机器制造厂、第一所近代化军校、第一支近代化海军舰队等,从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是中国近代化开始的标志。
这一切,都被掩盖在“卖国贼”的骂名之下,似乎他天生就是卑躬屈膝、奴颜媚骨的。
很少有人能正视他,即便是现代,那些只凭印象便大肆口诛笔伐的“网络暴民”们。
真可谓,人人都是刀斧手,个个都是权谋家。
03/ 被神化的李鸿章
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选择性失忆。李鸿章的“汉奸”、“卖国贼”称呼,固然不可取,但我们也不必将其神化。李鸿章有过人之举,但也并非完人。
评价一位历史人物,我们不能戴有色眼镜,仅凭几件事就判断其好坏,尤其是面对如此一位有巨大争议的重量级人物。个人形象不是非黑即白,我们要站在当事人所处的历史环境中,才能更好得理解其所想所为。
作为晚清政体最大的受益者,李鸿章家族的荣耀与权势,与大清国运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即便在“东南互保”时,他也始终没有想过取代清廷。“汉奸”、“卖国”之说,可谓无稽之谈。没有大清国的存在,就没有李鸿章的飞黄腾达。
对于在封建制度中浸染大半生的封建官僚来说,能有睁眼看世界、兴办洋务之事,已属难能可贵。至于推翻清政府,用李鸿章对黄兴的话来说,还是“一代人做一代人的事吧”。如果据此得出结论,说明以黄兴为代表的革命党人思想进步,以李鸿章为代表的封建士人愚昧落后,未免有失偏颇。因此我们也不必苛责李鸿章其人始终为大清国卖命,而非推倒重来。
除此之外,李鸿章被人诟病的还有:镇压太平天国时杀人如麻,重视海防而放弃新疆防御,甲午战争中指挥失误一味避战,中法战争胜利后反而签订不平等条约等。虽然受制于各种客观条件,但他仍然要为这些严重后果承担责任。
只是,处于风雨飘摇的晚清,大厦将倾,凭借一己之力,是无论如何也不可挽回的。用李鸿章的话来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这就是李鸿章一辈子干的事,支撑着一个将倾大厦半个世纪之久。放眼中国历史,又有几人能做到?
本文为原创,欢迎分享,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微信公众号:旅游知识坊
END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