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军博士在《浪潮之巅》中这样形容微软:“微软永远是所有公司最可怕的敌人。微软靠它再操作系统上的垄断地位和无比雄厚的财力在计算机领域几乎是无往不胜。”
好吧,可能这句话放在现在的时空环境下可能略显落伍,可是谁都不能否认,微软在过去二十多年里对个人计算机行业的领头作用。而现在每日看新闻,看到微软这个巨人被“专家”断言错失了移动互联网的浪潮,心里还是有些心酸的。而通过阅读《浪潮之巅》的这一章节,更加了解微软,知道过去,展望一下未来。
比尔·盖茨是个罕见的天才,他一手缔造了"IT界的罗马帝国“。
1、帝国的开端
1980年代的微软,在个人计算机领域显然是没办法同苹果竞争的,苹果依靠麦金托什横扫微机领域,而当时的微软,在乔布斯眼中只是一个小小的软件公司。
然而盖茨在商业经营上的天赋要高于乔布斯,在1980年代,他领导微软,通过两手抓的方式狙击苹果。
一方面他对苹果方面的要求采用拖字诀。虽然他承诺在苹果电脑上开发软件,但是在他的默许下,研发过程进展缓慢;另一方面微软与当时的巨头IBM合作,开发新的操作系统。聪明的盖茨同时自己暗地里开发window,这样微软就完成了研发上的布局。
然而微软在研发布局上的安排只是远水,近水和缓兵之计就是薄利多销。这样子微软的dos吸引了大量计算机爱好者和软件研发者,他们在上面开发了各种各样的软件,这样用户逐渐对微软的系统产生依赖。
2、软件VS软硬结合
比尔·盖茨很早就意识到,控制了操作系统就等于控制了计算机的入口,所以微软并没有像同时代的苹果那样着重于硬件。
而当时的苹果坚持软硬件结合,而这种做法一直持续到现在。苹果的这种做法现在看起来还是不错的,但是当时却抵挡不了微软的低价浪潮。
逐渐苹果赶不上了个人计算机的浪潮,这里吴军还提出了苹果败北的更深层次原因,就是违反了摩尔定律和安迪-比尔定律。
整个计算机工业的规模是很大的,足以容纳数家巨型企业。而计算机工业在1990年代形成了这样一个默契:软件升级带动硬件升级,具体点就是软件和硬件要匹配。而苹果电脑是既做软件又做硬件,很难平衡两者的速度。软件太超前硬件带不起来,而硬件太超前软件又没有匹配的。更何况当时的苹果电脑里面的软件,其兼容性比微软差的太远,这就逼迫着用户不断购买和升级相对很贵的软件,用户怎么能受得了。
微软在计算机的对手是这样一种状况。就这样,微软靠着自己操作系统的相对廉价和兼容性,加上同期苹果公司存在的战略失误,帝国就这样建立起来了。
3、保卫帝国的战争
window3.0是帝国形成的标志性产品和事件。它有如下意义:首先计算机用户再也不用记住繁杂的命令,这对个人计算机的普及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其次,突破了DOS再使用计算机资源上的限制,使得所有的软件开发商可以最大程度利用硬件资源,开发出各种各样的软件,同时,大大刺激了硬件开发商提高硬件性能的欲望;最后,正是这一代产品,使得计算机工业正式定型。
1997年微软市值首次超过IBM,微软的垄断地位得到了资本市场的认可。
然而,微软还不放心,它还要巩固其垄断地位。它通过模仿并提供比对手更为廉价的产品以及依靠自己的垄断地位来打击对手的。
第一个手段,打击对象:莲花公司(研发办公软件的公司)以及WordPerfect公司。
第二个手段,打击对象:网景公司。微软祭出杀招——捆绑销售自身的IE浏览器来达到消灭对手的目的。
4、帝国的条顿堡战役
两千多年前的罗马,元首奥古斯都,罗马继续扩张。然而当帝国军队进到条顿堡时,遭到了日耳曼人的抵抗,失败告终。虽然日后帝国军队依旧打了不少胜仗,但是罗马帝国的版图再也没有超过奥古斯都时代。
同样的,1990年代,如日中天的微软帝国遇到了雅虎,这次与雅虎的交锋,使得微软在互联网领域方面施展不开。
雅虎对付微软的杀手锏是免费,而微软的思维方式还停留在卖软件阶段。
时间到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崩盘,而微软因为反垄断调查和互联网的不景气而不敢轻言扩张,他错过了进军互联网的最佳时机。
5、总结
其实吴军在书中还花了篇幅介绍微软在客厅方面的布局。我没有写,因为觉得这部分有点过时了,另外鉴于此书成书时移动互联网浪潮还不像现在这样,吴军没有过多着墨。
现在的微软已经不再像1990年代和21世纪第一个10年那样“张狂”了,这个帝国错失了移动互联网浪潮的初期,而现在不知道它是否能通过window10,实现王者归来?
利益相关:本人略微果粉、骚尼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