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阐述了什么?

作者: 生椒牛肉 | 来源:发表于2015-01-09 20:04 被阅读475次


    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是线性逻辑的,即讲求因果关系,讲单一变量对于事物发展的控制,先讲假定,再进行单一变量的推演。可是,在我们生长环境中,几乎处处都是非线性逻辑:非成绩单一化的选择标准、努力半天做出来的产品却被人嫌弃、认真准备的演讲却被观众的瞌睡浇了一盆凉水。

    很开心,在毕业之前能够看完这本《失控》,对于一本七百来页的书籍,不知道现在还有多少人能够看完,但是对于我来说确实足够解释了一些心中的疑惑,也就是所谓的非线性逻辑:生物逻辑。

    《失控》一本书的价值远远超过了书中所谈到领域,即便设计的领域已经非常多。可是,如果将《失控》中的这些思维系统化地去看待世间万物,它竟然会产生一种处处受用、处处合乎发展态势的感觉。原因就在于这本书本来就讲述的生物逻辑本来就适合这个复杂混沌而且非线性的世界。

    如果将《失控》最后提到的九大非生物逻辑系统化地去思考,简直太过于庞大。我暂且尝试举一个例子:微信。(分析能力有限,还请各位看过失控书籍的人指导。)

    第一点:分布式

    定义:无论何时,当我们从无中得到某物,总会发现它衍生自许多相互作用的更小的部件。我们所能发现的最有趣的奇迹——生命、智力、进化,全都根植于大型分布式系统中。

    如果用这个观点去分析微信,我们会发现微信早期的功能非常节俭,我还记的11年使用微信的时候给室友说它可以摇一摇,摇到一些陌生人,说不定是美女哦。最开始的设计点就是好友之间的通讯,卖点并不强烈,直到摇一摇,以及身边的好友。经过几年的发展,我们发现微信产品团队在沉思产品发展过程中,也有逐渐发布一些接口供广大软件工程师适用,由此产生的一些列变化,不可避免地对腾讯微信团队产生了影响,在这样的分布式设计(功能的单一分化形成和最终合并),微信有了今天的自身。但是仍然不得不问一句:微信,你变重了,相互作用的结果就一定是奇迹吗?

    第二点:自下而上的控制

    定义:全面控制必须由自身最底层相互连接的行动,通过并行方式来完成,而非出于中央指令的行为。群体能够引导自己,而且,在快速、大规模的异质性变化领域中,只有群体能引导自己。要想无中生有,控制必须依赖于简单性的底层。

    这一点几乎是和微信的口号如出一家:微信,连接一切。在用户的相互连接中,让用户去自发产生新行为,官方团队无法引导,也不知道该如何引导,全是每一个用户在使用过程中的不断挑战。我觉得产品团队就在经历这样的过程:用户有了新的产品需求,研究需求并决定是否研发,上线供用户使用……如此循环。

    第三点:递增收益

    定义:地球上的生命改变着地球,以产生更多的生命。信心建立起信心。秩序造就更多的秩序。既得者得之。

    说是以微信举例子,但是这一点涵盖了几乎所有事物,不管是个人,还是群体,亦或是一个活动、事物。看看这福音:凡是少的,就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凡是多的,还要给他,叫他多多益善。

    第四点:模块化生长

    定义:创造一个能运转的复杂系统的唯一路径,就是先从一个能运转的简单系统开始。试图未加培育就立即启用高度复杂的组织,注定走向失败。我们需要时间来让每个部分与其他部分相磨合。通过将简单且能独立运作的模块逐步组装起来,复杂性就诞生了。

    分析微信,我们发现功能的拓展也是逐一而扩展的。做微信电商,从订阅号到服务号到企业号,每一个模块的扩大化都是上一个模块的稳定化,最终找到真正适配市场和用户的格局。但是,模块化的成长带来的仍然是微信开始偏重的那个问题,有多少人重度用户对于微信的使用开始随着功能的新推出开始变得难以重度。

    第五点:边界最大化

    定义:世界产生于差异性。多样性垂直于那些天高皇帝远的边远之地,那些不为人知的隐秘角落,那些混乱时刻,以及那些被孤立的群族。

    再回过头来看微信,最大化是如何产生的,或许我们可以说说社交的边界是如何扩大的:熟人的正常交往,熟人的匿名交往,陌生人与陌生人的正常藏交往,陌生人与陌生人的匿名社交。社交的边界在不断扩大,从强到弱,从弱到更弱,直至强弱均衡、强弱变换。

    第六点:鼓励犯错误

    定义:无论随机还是刻意的错误,都必然成为创造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进化可以看作一种系统化的错误管理机制。

    任何一个产品开发过程中,犯错误几乎是产品还有改进的动力之一。天啊,还记得订阅号没有折叠前的折磨时期。打开微信,红点已经非常难以忍受。同时,我也在这里说一点:能否开发快速将未读文章的小圆点去掉功能,或许一扫(学smartisan T1)。

    第七点:不求最优,但求多目标

    定义:与其费劲将任一功能最优化,不如使多数功能“足够好”,这才是大型系统的生存之道。在任一复杂实体中,纠缠在一起的驱动因素是如此之多,以至于不可能明了究竟是什么因素可以是系统生存下来。

    是的,可以预见的是伴随微信被商业化拖重后对于产品改进的巨大压力,如何在不失去人性化和易用性又同时保证商业布局功能上最大化。以至于微信突变后的未来不再是免费通讯而决定,而是一种连接方式决定。或许用户说:我没有使用微信,不是少了朋友,而是缺少了生活方式。

    第八点:谋取持久的不均衡态

    定义:静止不变和过于剧烈的变化都无益于创造。均衡即死亡。没有事物能既处于平衡态又处于失衡态。但事物可以处于持久的不均衡态——仿佛在永不停歇、永不衰落额边缘上冲浪。

    在辉煌的时刻也处于即将死亡的时刻,稳定是一种动态的稳定。按照现在的用户习惯,谁也不知掉下一个颠覆微信的应用在哪里,我能够做到的猜想:手机如何被颠覆,微信就有可能如何被颠覆。亦或者说显示屏和交互方式被颠覆,微信的未来也不是看不见末路。

    第九点:变自生变

    定义:变化本身是可以结构化的,这也是大型复杂系统的做法:协调变化。当多个复杂系统构建成一个特大系统的时候, 每个系统就开始影响直至最终改变其他系统的组织结构。

    所有的拯救与复苏都来自于这一点,用户在变,所有行为的改变,微信也会自发地被引导改变。

    最后,非常喜欢《失控》中的这句话:影响新文明的标志则是使设计再次回归自然

    ps:这是一篇我2014年写的文章,由于我才进入“简书”不久,很希望能认识一部分喜欢读书的朋友,所以贴上了这篇觉得还不错的旧文。我保证这是最后一篇旧文,如果你想看其他的旧文,欢迎加我微信(微信号:361793303),我悄悄告诉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失控》阐述了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vjpo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