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是非常勤奋的,特别是在学习这件事上。比如我们常常听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听多了这样的劝诫,我们不由地相信只要我们多读多背,肯定能学好。于是我们习惯性划重点、反复阅读。先不说读百遍效果如何,但对于现在知识增长迅猛、信息爆炸、技术日新月异,我们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反复、慢慢去学习理解。有效学习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为什么划重点、反复阅读效果差?那如何才能高效学习呢?让我们跟着乌尔里希.伯泽尔一起来学习《有效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5995/3046bb422203cdc1.gif)
《有效学习》这本书讲的就是如何有效地学习,是一项成功的实验。作者是美国国家级智库高级研究员乌尔里希.伯泽尔。书中详细介绍了有效学习的六大阶段,包含实验内容、成果及生动的案例介绍,并提供了有效学习18个锦囊。不论是坚持终生学习的职场人士还是学校任职的教师以及辅导孩子的家长都可以从中得到启发。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5995/177cf2428733fb37.jpg)
一、为什么划重点、反复阅读效果差?
在最近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项目中,很特州立大学的约翰.丹诺斯基和他的同事发现,画重点的方式对学习帮助不大,原因在于,画重点并没有充分使人们以自己的方式再现这些知识。同样,反复阅读效果也有限,因为他们并没有充分激发人们的思维活动。
片段中提到划重点和反复阅读对学习的效果有限,看到这里的小伙伴是不是有一种当头棒喝的感觉?难道以前的学习方法都错了?随后会释然,所以学不好也不怪我,是因为学习方法不对,再努力也差不多。幸亏当时没有死磕读三百遍,还是很机智的(偷笑)。为什么说这样学习效果有限呢?首先我们需要澄清学习的目的是什么。《有效学习》一书中对“学习”的定义是:
学习是为了发现某种意义,是通过学习活动塑造我们的思维模式。正是这种思路最终使得学以致用成为可能。
不论是成年人读书学习用以改变生活工作还是学生课堂学习完成考试,尽管应用领域不同,但都是通过学习一个理论、知识点,然后将这个知识迁移到不同的场景中去解决问题。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都是需要学以致用的,在解决问题的这个过程中,比起知识,更需要、重要的是深刻的理解。什么是理解呢?这里说的理解是指【懂得如何在不同的环境下运用某些知识与技能。比如,当深入理解了某一方面的技能,或者说已经调整了思维模式,那么我们就知道如何在不同场景下运用这项技能解决问题】。
如何对知识达到这种程度的理解呢?第一步,就是找到所学知识的意义。这里的意义可以是知识与自己的联系,也可以是将知识转化成在具象的内容。以学数学为例,当你解释8÷2=4,10÷2=5,孩子很难理解为什么答案是这个,如果做对很大程度是死记硬背答案。但如果你先给孩子8个苹果,让他分给两个人,给孩子10张牌,让他分给两个人······。通过这种具象方式,孩子就可以更快更轻松地理解除法的意义是把一定数量的东西均分,只要属于这个范围的内容,他就都会了。
第二步,调动思维活动。学习是思维的活动,思维简单来说是指大脑遇到新知、问题时候会想一想,这个想的过程就是思维的过程。大脑通过具体化、归纳、对比、概括、分析等对知识进行思考,思考的越多,学习效果也约好。
二、具体如何做可以有效学习呢?
1.聚焦学习目标,保证重要内容进入长期记忆
来斯文认为,学习活动中遭遇的社会因素、情绪因素等,恰恰说明人们需要更加有目标导向的学习方法。他说:“在从事学习活动的过程中,你不可能把全部细节安排妥当。你的计划可以改变,但是必须要有一个计划。”
人们常常会制定年目标、月目标,也深知设置目标的重要性。但是对每一次学习却很少提出明确的目标。这样的结果往往是听了一堆的课,看了几本书也只是听了新的忘记旧的、知道大概情节,不仅无法改善工作生活,还可能会越学越迷茫。因为人的大脑中有一个记忆空间模板,用来存储人们需要短时记忆的信息。这一空间极其有限,因此我们的大脑只能同时处理三四个事项。与此相反,大脑存储长期记忆的空间很大,但是在学习活动中,必须先经由短时记忆板块处理之后的信息才能进入长期记忆板块,而短时记忆板块就像是又小又窄且速度慢的转门,所以只有少而精的东西才能真正进入长期记忆。即我们在每次学习时,都要有聚焦的目标。对于成年人来说,可以是每次阅读内容的目标,对于学生来说,可以是每节课要达成的目标。通过聚焦目标,让更多的知识进入长期记忆,提升学习效率。
学习目标可以根据学习内容及你想解决什么问题来设置。同时,学习目标应该略微超过我们现有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2.通过提问,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在关联
对于汽车我们都相当熟悉,可是你知道除了大客车外,汽车的前窗为什么要设计成倾斜结构?实际上,能够高效学习的人,都是经常在头脑里问问题的人。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总是在头脑中问自己:为什么是这样?这个事情是如何与其他概念相联系的?在格雷泽研究家庭用品的案例中,那些问“为什么”和“怎么做”的人,明显比那些不问问题的人对这些物品的理解更深入。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5995/59cbfe0780d4d8eb.png)
这样我们会不自觉的搜索平面镜成像原理,这时会对玻璃窗成像及设计原理了解更深入。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问自己“为什么”、“怎么做”以及对这是什么做自我解答,达到对知识内容的再现及建立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达到更好的效果。对于学生,还可以通过做测试来了解知识之间的异同,提升对知识网络的理解。
3.将知识具体化
我们的大脑理解抽象内容很吃力,我们喜欢有形的事物。当事情是直接的而且是有形的时候,就显得容易理解。通过阅读了解波洛克在长岛旧谷仓里创作20世纪影响最为深远的作品是一回事,而走进旧谷仓看到波洛克遍布地板上如同昨天刚刚留下的蓝色脚印,则是另外一种非常具体且完全不同的体会。
阅读下面的句子【那只熊本来就很大,加上厚实的脚掌显得更大】VS【那只熊有酷跑汽车那么大,脚掌就像一直棒球手套那么大】。两句话描述的是同一只熊,句子长短也差不多,哪句话给你给你更明确地印象呢?肯定的第二句。
因为大脑视觉型理解事物的特点,让我们感觉“酷跑汽车”那么大、长着棒球手套那么大的脚掌的熊比“很大”的熊更可怕。这也是电视剧比书本更吸引人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描述、想象出一些可闻、可触、可见的事物,增加具体细节,让这个事物更容易理解。比如化学课上学习原子是由中子、质子和电子组成。听着简单的词汇记起来相当费劲。这时老师说中子和质子就像是爸爸妈妈,电子就是他们的孩子,在爸爸妈妈身边围着转。这样一说很快就记住了。比如现流行的思维导图法、图解法等等都是很好的把知识视觉化的方法。
![](https://img.haomeiwen.com/i1765995/741612d82a27a997.jpg)
具体化不仅仅是可视化,我们还应当记住,学习活动涉及全身心。我们的情绪、感受甚至触摸感知都会对我们的知识起到支撑作用。毫不夸张地说,学习活动就是一种运动。
我们还可以将学习变得更有趣,比如学习语文、英语等科目时,通过想象场景、表演内容、将知识与身体某一部位或者某一动作相联系起来,增强学习效果。
4.慢思考,比反复阅读更有效
贾达.迪斯特凡诺带领一组研究人员给一组实验对象提供了一些智力测试题,然后对他们进行训练。接下来,实验对象可以做出选择:是吧把智力测试题再做几遍,还是希望对这些试题回想一下再做?
绝大多数实验对象都选择了再练习几遍,但是那些选择“回想一下再做”的成员却取得了更好的学习效果。也就是说,回想比多做几次练习的效果好得多。研究结论是:人们对行动的偏好,最终对人们的学习活动是无益的。
大家可能都有过这种体验,当你苦思冥想一个写作主题、营销方案的时候,思绪万千但是无从下手。如果这时你放手去洗个脸,或者轻松地去散散步做点其他事情,可能效果会更好。
这是因为
第一、当我们从紧张的思考状态中抽离开后,大脑可以更平静、放松。在平静的状态下,大脑更容易进入深入思考。这种深入思考可以有效提升学习效果。
第二、通过回想,可以实现知识的再现与提取,构建所学知识的联系,同时也可以自测对知识的掌握情况,便于及时的查漏补缺,针对性提升。
所以,每次学习后可以闭着眼睛回想下所学内容,这比反复阅读效果会更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