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框架是心灵层级的思维方法体现,每个人的思维都不同,正是框架形状的不同,即大脑对于各领域事物认知判断的固定性从而形成一种框架,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思维框架的不同是个体差异性的特征之一,由此构成了人类社会丰富有趣的不同表象。
思维框架是一个“专属于人”的课题,它是属于人类社会的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只有人的大脑才会产生意识,动物的大脑不可能产生意识。思维本身是意识的高级表现形式,有了框架的思维是建立在一定科学基础上的意识,区别于人的本能反应。
思维框架是一门“怎么想”的综合性学科,它不是具体科学,却贯穿于具体学科中。我们很难讲思维框架归纳到哪一门学科,课程上也没有专门对他进行分类。但是我们在进行实践活动时思维框架这双看不见的上帝之手却在指导着我们的行动。每个人想法不同,价值观体系不一样,在事务中采取的措施就不一样,导致的结果最终各异。
思维框架是想与做的辩证法。想是抽象的,做是具体的。思维框架的构建是从思维到行动的一次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生动诠释。实践产生认识,是认识发展的内生动力。神农尝百草,以此验证出哪种草是药,哪种草是毒,哪种草治疗感冒,哪种草治疗腹泻,从而指导他在治疗病患的时候对症下药,按病酌量。
思维框架既要聚更要散。不少人写文章出现过下笔千言,离题万里的情况,究其原因,多半是没有列提纲。提纲就是一种框架,将你的文学创作限定在一定的范围内,避免天马行空,脱缰失控。有了框架的文章,就像人有了结实骨架的支撑,规矩方正,挺拔屹立,不失风采。我们有时候会听到这样的评论:某人处世呆板,不够灵活机动,不会变通。这是过分受制于既有思维框架的限制,行动与否的判断依据是符不符合心中的标准,而这张标准的蓝图又没有及时更新,最终导致一板一眼的处事风格。思维框架的聚是要塑造自我,形成个人风格,奠定一个基础稳定的本我,思维框架的散是动态发展的需要,是要融合自我和本我达到和谐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