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BA开学了,我觉得这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认识了很多优秀且不同年龄段以及工作背景的人。人活一世不就是多认识一些人和懂一些道理吗?
开学典礼上,李院长提了这样一个问题,读研2.5年后,你想获得什么?你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田大大在早起群说目标倒退法,把10年后的目标设定,倒退到你每一年要完成什么样的任务,每天怎样度过。这个目标我一直在思考应该是什么样子才是最好的?
我发现我还是太贪婪,以至于反反复复不断地想着不同的目标。或者我还是没有想明白,自己到底需要的是什么?人生的终极三问,常常把我问得很丧。
昨天重读李笑来的和时间做朋友,让我有了一点抵抗丧的能量,他讲自己的例子年轻的时候偶然学编程成为他写红宝书最恰当的一个准备。他本来是做销售练就一身说服别人的好口才让他成为新东方最受欢迎的一个老师。人生的安排,很少有人能够提前遇见,但如果多做一些准备,人生或许就有不同的可能。蔡康永说过一段话:“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嗯,人生永远不会太晚,只争朝夕,过好每一天就是成功。
今天一个不太熟的朋友和我讲他要结婚了,对,是二婚。虽然不能到场,还是送上了自己的一点祝福份子钱,我在想这个社会其实道理都很简单。人性也都差不多,例如刘强东,例如我的丈母娘,人之所以是人,是因为人性,所以朋友一定喜欢收到祝福份子钱,而那些看上威严肃远的长辈也一定喜欢收到礼物听到夸奖她今天的衣服很好看,那些照骗后的女子也一定会喜欢你称赞她的盛世美颜。这些通用的道理如果懂得多一点,应该会有不一样的人生结局。
教父里面有这样一句话: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作为社会人,我们明白这些,但是却因为思维的氛围随着整个社会随波逐流,思想的独立和自由是对么的珍贵。所以研究人性的心理学、研究财富的经济学都应该是花点时间去了解一下的。
关于孩子的教育,老邓之前有一个概念我很认可,虽然他现在仍然还是在应试教育的汪洋大海遨游。那就是,要让孩子尽快地去了解这个社会的游戏规则。而我们的教育,很多都是在说慌,讲那些根本就不是事实的概念、思维方式和根本就不可能的未来,所有的孩子都被安排在一个巨大的剧场里面,直到自己明白,哦,有些话是听听而已,有些话需要假装听进去,说出来,例如夏大刚被开除的那位精日分子,试问下我们自己,是不是也是这样虚伪地成长起来的呢。
就如人性的道理是普世的,我们这个世界运转也是一样的。因为去了一趟法国,我对欧洲史突然很感兴趣,我不知道读史的好处居然是一种思维方式的练习,这句话是牛津欧洲的作者说的,一切的世界变化都是会符合一定规律的,资源的分配,阶级的斗争,宗教的冲突,文化的融合和交错,在背后的背后还是利益和人的本性。看完阿尔巴尼亚,看完普法战争还有二次大战的,再看这个厉害了我的国,啊哈,一切原来都是一样。
强哥他终究是个男人,犯了一个男人不小心犯的错。
任何国家都一样,总有镰刀和韭菜。
鲁迅笔下的围观群众同样一样,这么多年过去了,还都是一样看热闹看奶茶变绿菜。
哈哈,一次完美的地铁自由书写。嗯,还是要多看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