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儒”字拆开,是“人”“需”两字,为什么人需要儒学呢?下面是自己的一些浅显的看法。
儒学自古以来被认为由春秋鲁国孔丘所创,经后世儒学集大成者董仲舒发扬,正式进入历史舞台,成为帝王学说。但换个角度来看,儒学继承了周公的礼学,儒学大部分内容由礼学演变而来。孔子的仁、义、礼、智、信,都遵循周公所定的框架,所以与其说孔子为儒学创始人,不如说孔子为礼学的集大成者,并将礼学加以完整化,成为现在众所周知的儒学。
周公创造礼学的目的是正朝纲,明人伦,是帝王统治的需要。而经过上百年的历史进展,从周公到孔子,中间无一位大儒问世,以至于王权旁落,周天子无法统治诸侯。孔子学习礼学,并极力发扬周礼,在诸侯中宣传自己的学说,但终不被任用,只能带着“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这种抱负度过余生,天子也最终得不到能人辅佐,失去统治地位。孔子以后,颜回有才,论语中处处都不乏赞叹颜回的话(季康子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又者,子曰:“回也,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余则日月至焉而已。”)可惜英年早逝。孟子也是同样的怀才不遇,梁惠王、齐宣王对孟子都是敬而不用,也可能是两位君主听到了太多的学说,对所谓的以仁治国已经失去信心,想一个匡扶天下的大儒,最终只做了个小官。两位旷世奇才的怀才不遇,也预示着周朝的命数已尽。
战国时期,鬼谷的纵横学说一时兴起,受到诸侯追捧,诸侯尽以为这种霸道学说更容易使国家富强,名显诸侯。但从历史上看,苏秦相燕,张仪相秦,孙膑助齐,也只是让着几国风光几十年,因为他们没有为国家留下值得传承的东西,除了那些诡辩言论之外。相比于儒学让国家出现的百年鼎盛,不免略逊一筹。
相对于诸子百家,法学和儒学我认为是相辅相成的两门学说,也是两门治国学问。无法学,儒学的统治进行到一定程度必然要没落,随之而来的是统治阶级的腐弱,贪污;无儒学,法学的统治存在更大的问题,国家因法学的统治虽然会迅速强大,但伴随有更严重的功利、霸道主义,民风虽表面趋于淳朴,但易暴发危机。正如秦帝国利用商鞅变法,虽使国家称霸,但人民感受不到国家的仁义、礼义,并且以酷刑为主的法制思想教育储君。最终上百年的霸主帝国在短短的几年之间土崩瓦解。
汉初叔孙通奉命到鲁地寻找精通儒学之士演绎礼仪,鲁地两位年长儒士称未有百年积累,国家演绎不了礼仪,叔孙通笑称两人腐儒。叔孙通便带领百名儒士演绎了君主群臣的礼仪,但最终只让汉高祖感受到君主的威严,未曾用于治国。如果用这两名儒士治国,汉朝未尝不会开创另一番更广阔的天地。
丛汉初到汉武帝时期,一直都是黄老刑名之学占据主要地位,后来董仲舒,罢黜百家,最终让儒学战胜黄老刑名之学,登上历史舞台,同时也开创了大汉的上百年的统治基础。汉朝建立初期,崇尚黄老刑名之学,无为而治的思想催生了文景之治这一太平盛世。但文景之治的后期,黄老刑名之学的弊端逐渐暴露,国家进入死气沉沉的状态,最终由儒学取代,以至于成为后代很多朝代的治国方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