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毅乐学书院之学妹读经
《诗经》学习第40篇《邶风 北门》
![](https://img.haomeiwen.com/i12441735/a956556478b4041e.jpg)
【原文阅读】
出自北门,忧心殷殷yīn。
终窭jù且贫,莫知我艰。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适zhì我,政事一埤pí益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讁zhé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王事敦dūn我,政事一埤遗wèi我。
我入自外,室人交徧摧我。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
【译文参考】
一路走出城北门,忧愁烦恼压在心。
既无排场又贫寒,有谁知道我艰难。
算了吧!
老天安排这个样,我还能够怎么办!
王室差事派给我,政事全都推给我。
累了一天回家来,家人个个责怪我。
算了吧!
老天安排这个样,对此我也无奈何!
王室差事逼迫我,政事全都推给我。
累了一天回到家,家人讽刺说我傻。
算了吧!
老天这样安排下,我还能有啥办法。
【字词注释】
(1)邶(bèi):中国周代诸侯国名,地在今河南省汤阴县东南。
(2)殷殷yīn :忧愁深重的样子。
(3)终:王引之《经义述闻》引王念孙说:“终,犹既也。”
(4)窭(jù):贫寒,艰窘。
(5)已焉哉:既然这样。
(6)谓:犹奈也,即奈何不得之意。
(7)王事:周王的事。
(8)适(zhì):同“擿”,扔,掷。适我,扔给我。
(9)政事:公家的事。
(10)一:都。
(11)埤(pí)益:增加。
(12)徧:同“遍”。
(13)讁(zhé):谴责,责难。
(14)敦dūn:逼迫。有版本注音为tún。
有版本注音duì,但读duì的意思是青铜器名,盛黍稷的器具。
(15)遗wèi:交给。
(16)摧:挫也,讥刺。
【诗歌赏析】
《北门》是一首小官吏诉说自己愁苦的诗。
此诗经“北门”开篇,自古以来,北通“背”,朱熹解读第一章开篇为“比”,就预先注明诗的主人公正面临着背时的命运。其实,从府衙北门而出,当然是背对光明,显得形象暗淡无光,精神萎靡不振。
主人公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低着头走回家。一路思绪不断,想着公事繁重苛细,他虽然辛勤劳苦,却得不到相应的报偿。上司非但不体谅他的艰辛,反而一味给他分派任务,使他不堪重负。辛辛苦苦而位卑禄薄,不由得内心之黯然神伤,免不了心生抱怨。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上司不知道他的这份艰难也就罢了,可是,靠自己微薄薪俸养活的家人也不能体谅,甚至还都是责怪和讽刺。他深感仕路崎岖,人情浇薄,又无能为力改变现状,只得长吁短叹一番。无奈之下,只好归之于天,安之若命。
全诗每章末尾“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三句重复使用,大大增强了语气,深有一唱三叹之效。
《诗经》不愧是一个时代人生世态的万花筒,一个小官吏自叹自怜的磨磨叨叨,也穿越千年生动地在我们耳边,就像在身边的某个人一样。更值得思考的是,小官吏的境况如此不易,可能是个人的原因,但大概率的原因是时代和制度的因素,想来当时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会更为艰辛。
【《北门》学习的反思探讨】
贤者安于贫仕还是小人物向老天诉苦
《毛诗序》云:“《北门》,刺仕不得志也。言卫之忠臣不得其志尔。”郑玄笺曰:“不得其志者,君不知己志,而遇困苦。”三家诗无异义。朱熹《诗集传》申论云:“卫之贤者处乱世,事暗君,不得其志,故因出北门而赋以自比。又叹其贫窭,人莫知之,而归之于天也。”但方玉润《诗经原始》则说:“《北门》,贤者安于贫仕也。”
明代何楷《诗经世本古义》根据《邶风·柏舟》推断此诗作于卫顷公之时,清代姜炳璋《诗序补义》猜测此诗作于“西周之世夷厉之时,卫未并邶之日”,但这两种说法均与史实、诗事不符。
现代学者(如高亨《诗经今注》、程俊英《诗经译注》等)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小官吏不堪其苦而向人怨诉的诗。牛运震《诗志》认为这些句段与《古诗十九首》中“弃捐勿复道,努力加餐饭”等一样,“皆极悲愤语,勿认作安命旷达”。
不过,从诗内容本身看,并没有“忠臣不得其志”或“安于贫仕”之意,还是“怨诉”说解释较为圆满。
在诗人的处境中,“政事一埤益我”的不公、“终窭且贫”的困厄与“室人交遍谪我”的窘迫交织在一起,原本可能是获得价值感和能量的诸多社会关系这时反过来变成了摧残诗人身心的力量。
三章的最后都以 “已焉哉,天实为之,谓之何哉”结尾。它所表现的是,诗人的万般苦恼解决不了,想来想去,最后,他认为自己的遭遇是天的原因,因此是无可奈何的。
所有的事情似乎都不能如自己所愿,特别是无人能够理解自己、接纳自己、支持自己时,他深深体会到一种孤独感。这种哀叹无人诉说,只有将无奈归结于“天”,不由得想要向天倾诉,藉此能进行一点儿自我安慰。
不过,可贵的是,主人公这里的情绪主要还是哀叹无可奈何之情,并没有产生因此就放弃的心绪。而且,诸多不如意归结为“天”,自己不去太多责怪别人,也不会过于自责,便于心理上接受现状,让工作和生活继续。
【《诗经》学习的背景知识】
三家《诗》、《毛诗》和《毛诗序》(1)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鉴于《诗》、《书》在民间的广泛传播,一些儒生张口“先王”,闭口“仁政”,不利于专制统一,于是秦始皇颁布禁书令:“天下有敢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史记李斯列传》)同时还活埋了600多名儒生。这就是公元前200年在秦始皇时代发生的“焚书坑儒”事件。这时,《诗》与其他一些先秦典籍,濒临几乎毁灭的浩劫。
三百篇是合乐的歌词,那时古乐曲还没有完全失传,韵文又便于咏诵和记忆,所以,《汉书艺文志》说:《诗经》“遭秦而全者,以其讽诵不独在竹帛之故也”。有些潜伏在民间的儒生还是保存着他们的经书,《诗经》也得以比较完整地保存。
汉初开书禁,准许私人传授古学,后来又设立五经博士,把五经立为官学。当时整理的写本,为了讲述便利,都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称为今文经。今文《诗经》由于传授者和搜集的地区与时间不同,由于过去口耳相传记忆不准或口音不清,有多家传本,流传的主要有《鲁诗》、《齐诗》、《韩诗》三家,称“今文三家”,简称“三家《诗》”。
西汉中期以后,又陆续发现了一部分用战国时代篆书书写的经籍,称为古文经。古文《诗经》,只有《毛诗》一家。“三家《诗》”和《毛诗》不只是书写文字的不同,文句、训诂和内容解释也有很大不同。汉代传经重视师法,形成齐、鲁、韩、毛四家并传,分为今文三家和古文《毛诗》两相对立的学派。
汉初传《诗》实际有多家。《汉书六艺略》总括说“凡《诗》六家”,除上述四家,还有《后氏传》、《孙氏传》.《汉书楚元王传》又记载曰:“元王好《诗》,诸子皆读《诗》,申公始为《诗》传,号《鲁诗》,元王亦次之《诗传》,号曰《元王诗》,世或有之。”1977年发掘安徽阜阳双古堆一号汉墓,出土今文《诗经》残简170余条。经考释文字,不同于今文三家,也不同于《毛诗》,因简称《阜诗》.考证墓主、时间、地点可以认为《阜诗》即是失传的《元王诗》,是今文《鲁诗》的一个支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