楢山节考|考察人性,一个“老”字就够了

作者: 大若木木 | 来源:发表于2017-10-29 09:08 被阅读368次
    《楢山节考》

    ONE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身残体弱就要被淘汰的话,谁还敢老去?

    TWO

    电影《楢山节考》讲了这样一个故事:

    在日本信州深山中的一个小村子里,由于赤贫而沿袭下来一种抛弃老人的传统:所有活到70岁的老人,都要被家人丢弃到楢山上。

    69岁的阿玲婆离上楢山的日子已不远,可她身体还挺结实,她为此很苦恼,她有意在石磨上磕掉了两颗门牙。她还一直为长子辰平担心,怕他像他父亲和平一样,因不敢将母亲背上楢山而惹人嘲笑。而邻居家的老人却和阿玲截然不同,不愿去楢山,日常里遭受着儿子的毒打、虐待。

    阿玉作为续弦来到辰平家,阿玲婆和辰平都很喜欢她。之后长孙袈裟吉娶了雨屋家的女儿,雨屋家因偷众人的土豆而全家被活埋。

    阿玲婆教会阿玉捉鱼的办法,说通阿金与次子利助过一夜性生活,然后来参加送她上楢山的仪式。

    拂晓,辰平背着妈妈攀上了楢山的山路。山上白骨成堆,到了山顶,辰平依依不舍地告别妈妈,返回村里碰上邻居与将父亲推下悬崖,与邻居打斗,邻居也坠下山崖。天上飘下大片大片的雪花儿,阿玲婆在楢山大雪中平静地等待着死亡,辰平与阿玉依偎,相约老了一起去楢山……

    《楢山节考》

    THREE

    影片中有两类人,一类是阿玉和辰平这样不忍心送老人去楢山的,稍有些良知的。和《东京物语》里儿媳妇纪子一样,虽有孝心,但很有限。要么是物力财力上鞭长莫及,要么是无奈说句“生活就是这样,把人变得很自私”。

    还有一类是邻居儿子这样为了自我生存要牺牲父亲的人。这和《东京物语》很像,儿子们想着自己的生活自私地胡适或牺牲了老人家。这也是可以谅解的,精神上的忽视可以用“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来解释,身体上的则可以用“物竞天择”的进化论来辩解。

    FPUR

    《楢山节考》是很带有日本特色和东方审美的一部片子。多长镜头,画面静美,如同版画一样。尤其是舞台布景,纯粹戏剧式的风格,完全地展现了日本登峰造极的古典美学风格。在色彩运用上也独具一格,阿玲婆婆在磕掉牙齿后到人群中找儿子时,画面一转,红色极具冲击性。

    阿玲婆婆要去楢山时,画面呈现蓝绿调子,灯光也很有趣随着人散去,慢慢集中到婆婆阿玲身上来。观众的心就随着光线和色彩渐渐悲伤起来,阿玲婆婆在外人看来是“怪人”,是到了年纪还不去楢山多吃了粮食的“多余人”,而在亲人的心中,她是伟大的,就像一个普度众生的菩萨,永远置身神山,留下后人祭奠、赎罪。

    当然,这些设计,舞台也好,灯光也罢,甚至色彩,都是为主题服务的。

    年老、体弱,到了“无用”和“被抛弃”的年纪,这是这个古老山村的习俗,看起来和现实一点不搭架,直到看到影片结尾,才忽得明白过来,导演不过是在现实的基础上——构建了一个封闭的从前世界。讽刺和批判,全都是冲着现实来的――抛弃老人,精神或肉体上的,一直都是个大问题。

    《楢山节考》

    大若木木:

    偶尔矫情,偶尔拍照,偶尔写故事。

    推荐:从《夏目友人帐》看家庭关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楢山节考|考察人性,一个“老”字就够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cd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