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友广场圣贤书友会读书
《孟子》(四)公孙丑下篇6——君子有过则改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

《孟子》(四)公孙丑下篇6——君子有过则改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2-21 18:21 被阅读0次

历史背景

三监之乱

周武王讨伐殷商之后,并没有完全消灭殷商余党,而是根据当时“灭国不绝祀”的原则,保留了殷人的祭祀。因此,周武王让纣的儿子武庚继续继承殷王位,统治故地。他和弟弟周公,又安排另外三位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驻守在殷首都周围的三个国家,监视武庚的一举一动,被称为“三监”。

之后武王离世,成王即位,因其过于年幼,由周公代行王事。但在武王群弟之中,管叔最为年长,按照兄终弟及的惯例,他最有资格摄政,所以管叔对周公心有不满。加之周公制定的礼制严格限制诸侯势力,更是引起了群弟的不满。在这种情况下,管叔、蔡叔、霍叔和武庚联合作乱,史称“三监之乱”。

后来,周公东征,诛武庚杀管叔,平定战乱立下大功。而周公作为周朝的有功之臣,代表了绝对正确,连孟子也无法质疑他。


核心知识点

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陈贾给孟子抛出了一个两难的问题:周公知不知道自己的哥哥管叔会叛乱?

如果知道,周公还委他以重任,这是不仁;如果不知道,那周公就不能预判问题,这是不智。无论怎么说,周公好像都会被拉下神坛。

但孟子并不吃陈贾这套逻辑陷阱,他跳出这个维度,讲明白了两难问题背后的底层逻辑:人人都会犯错,即便周公是圣人,但他也是人,也会犯错。圣人犯错,就像日食月食,大家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在这种时候,你老老实实承认,大大方方改正,就像日月食结束后重新发出光芒,改正的过程和结果,也会被百姓争相模仿。就像后来周公东征平定管叔之乱,他依然是周朝万人敬仰的开国元勋。

所以犯错可怕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不仅不悔改,还要找各种理由为自己开脱。 


应用延伸

孩子犯错时,我该怎么办?

当家里的小朋友做了错事,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是生气地反复质问“错了没有?”,还是二话不说先打为敬?其实这两种行为,背后都体现出家长的冲动——我们好像都没考虑过孩子是否知道这是一件错事。

孩子若不知道错在哪儿,即便父母打骂,下次也还会再犯。所以我们应该首先问一问孩子是否知道他为什么错了,知道原因,那么他就应学会为自己的错误负责;如果不知道,就更要告诉他为什么这样做是不对的。若是为了躲避惩罚而撒谎不认错,比错误本身更可怕。

这时候的教导,正是考验父母耐心的关键时刻。当我们不再只想着如何把问题全部剔除,而是学会把孩子心中的灯点亮,效果或许会更好。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四)公孙丑下篇6——君子有过则改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cg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