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晓风知非持赞福利社点赞评论专题简友广场圣贤书友会
《孟子》(三)公孙丑下篇4——绰绰有余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孟子》(三)公孙丑下篇4——绰绰有余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作者: 知非非非 | 来源:发表于2023-02-11 21:11 被阅读0次

历史背景

谏官:为了保证说话管用,官位不能太高

周文王时,周王室内设有“保氏”一职,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谏官。据《周礼注疏》卷十四“地官保氏”记载,“谏者以礼义正之文王”,“王有恶则谏之,故云掌谏王恶”。也就是说,“保氏”的职责是规谏王的过错。周文王庶子召公曾任过保氏一职。

春秋开始,直接以“谏”命官,称为谏官。齐桓公设大谏一职,其他各国均有类似的设置,如晋国的中大夫、赵国的左右司过、楚国的左徒。

谏官跟随君主左右,地位相当重要,白居易谓之“位当星象”。但“官阶甚卑,其秩甚微”。唐代对谏官很重视,但谏议大夫仅为正五品,而左右拾遗和左右补阙仅为八品,这在九品官位制度中几乎是最末的。

为什么谏官的地位相当重要,而官位却很低呢?

其实看似不合理的安排背后,自有其深意。官位低下,说起话来反而没什么顾虑,不会因为珍惜官位而不敢直言,说错了大不了不干了。官位一高,反而患得患失。


核心知识点

古代读书人的理想:进退自如

“则吾进退,岂不绰绰然有余裕哉?”孟子一句话,说出了过去读书人的心中最理想的工作状态:进退自如、从容有度。在后面的章节《尽心下》中,孟子对此还有更清晰的表述,即: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我们也可以发现,孟子此时之所以还找理由留在齐国,只因仍对齐国寄予厚望。一旦真的失望,起念离开,那是无论如何也挽留不住的。

孟子的这一说法,奠定了后世文人风骨的底色。比如,杜甫一生颠沛,但居住在成都草堂期间,还是写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样的诗句。


应用延伸

做人要正直,做事不必太直

“这人很直”,这句话是褒义,还是贬义?

你可以理解为:他刚正不阿;也可以理解为:这人做事不会瞻前顾后,也不懂人情世故。

领导做出了错误的决策,好朋友背叛的感情,青春期孩子为了打游戏旷课,你该怎么做?

你可以直来直去、一针见血:在公开大会上指出领导的错误;指出好朋友的行为有违道德、会伤害他人;怒斥孩子玩物丧志,对不起父母。

可以,但伤感情。

不妨换种策略:用过往案例和项目数据提醒领导可能存在的高危风险点;先问问朋友对自己感情是什么态度、作何打算;跟孩子聊聊游戏到底有什么好玩的,对自己人生的规划又是什么。

做事的发心都是为了让事情走上正轨,但做事的策略不同,事情的走向也会大不相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孟子》(三)公孙丑下篇4——绰绰有余③:历史背景、核心知识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cyxgh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