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为什么孟子说“燕可伐”,又不承认自己“劝齐伐燕”?
子哙是当时燕国君主,想学古人禅让,把王位让给大臣子之,结果造成了燕国内乱。春秋战国时候,群雄争斗,某个诸侯国一旦内乱,势必造成其他国家的攻伐。
春秋时期的攻伐,总是会奉行周天子的名义进行,也就是所谓的“天吏”,并且是以恢复被讨伐国家的正常秩序为目的,并不是要侵吞土地。这就是为什么《梁惠王》中孟子建议齐王“止其重器,谋于燕众,置君而后去之”,也是孟子认为燕可伐的原因。
但是到了战国,周室衰微,诸侯国就开始各行其是,这时候“伐国”就常常变成了国与国之间彼此的侵吞。这就是孟子不承认自己劝齐伐燕的原因。
核心知识点
做事的标准是“尽心”
“尽心”是孟子思想中一块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儒家一个很重要的行事的标准。
在孟子看来,判断一件事做得是否合理,更多地不是按照学来的标准,而是根据自己内心的标准,是不是按照本心来做事。比如面对母亲的丧事,孟子就说“亲丧固所自尽”。
其实在孔子的思想中就已经有了这种观点的萌芽,比如孔子说的“以直报怨”,其实就是说当你的心还没法原谅别人的过错的时候就不要勉强自己,到了孟子这里也一样,行事的标准更多的是倾听内心的声音。
应用延伸
面对选择,该不该随大流?
你有多少选择是因为别人都是这么选择的?
比如工作的时候,别人都说产品经理工资高,那我不管合不合适也想做产品经理;养娃的时候,别人都让孩子学各种才艺,那我也要让孩子学。在做选择的时候,我们难免要受到外在标准的影响,这导致我们常常感到心很累。
关于这个问题,孟子的回答是,最重要的是看你自己的心所向往的是什么,按照自己的本心做事,而不是按照学来的标准做事,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比如说要不要努力打拼?别人都说要,如果你也认可,那么就放手去拼搏。但如果你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那么也不必勉强自己获得多大的成功。
没有绝对的标准和对错,而在于我们“心”的选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