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控制情绪
控制自己的情绪不仅包括“缓解痛苦”或“抑制冲动”,还包括必要时引发某种情绪,有时甚至是某种不愉快的情绪。有人曾告诉我,有些讨债人在讨债之前就会先调整一下自己的情绪,让自己进入兴奋、暴躁的状态。医生要告诉病人或亲属不幸的消息时,他们往往把自己调整到某种忧郁、难过的心理状态,同理,殡仪馆的殡葬员在与死者家属见面时,也要使自己表现出悲伤难过的神情。在零售业或其他服务业,到处都要求服务员礼貌友好地接待顾客。
有一个思想学派的人声称,员工被要求表现出某种情绪就等于必须执行义务性的“情绪劳动”才能保住饭碗。他们认为,如果老板命令员工必须表现出某种情感,结果只会让员工自然表露的情绪与要求的态度背道而驰。零售业、航空服务业、旅馆饭店等行业都属于需要驾驭自己情绪的工作领域,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社会学家阿利·霍克希尔德(ArlieHochschild)将这种情况称作“人类情绪的商业化”,这种情绪商业化等同于一种强制性的情绪控制。
但是进一步调查分析后,你就会发现这种观点只说对了一半。决定情绪劳动是不是强制性、义务性的因素在于个人对工作的认真程度。比如,一个护士认为自己应当关心他人且富于同情心,那么对她来讲,花些时间体恤病痛中的人的心情、体贴患者的感受就不是沉重的负担,而且会使她觉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义。
自我控制情绪的意义不是指“否认”或者“压抑”真实自然的情感表露。例如,“坏”心情也有其价值,生气、哀伤、恐惧等都可以成为创造新力量或与人接触的动力。生气也可以变成强有力的动力,特别是希望消除不公正或不平等的情况下;共同分享哀伤可以使人们凝聚在一起;愤怒如果来得不是过于猛烈,也能激发创造力。
自我控制情绪并不是要求过度压抑或压制一切情绪和冲动,事实上,过分压抑会造成身体和心灵的伤害。人们在抑制自己的情绪,特别是抑制很强的消极情绪时,心跳会加速,这是血压升高的征兆。如果长期这样压抑情绪,就会导致思维混乱,妨碍思考能力,影响正常的人际关系。
I:很多人听到“情绪控制”这个词,都会联想到压抑自己的真实情感,特别是被认为是“不好”的情感,比如,悲伤、愤怒、恐惧。但事实上,每种情绪都是好的,正常的,有它自己存在的理由,只要发挥得当都会带来好的结果,促进人与人之间的链接。比如要跟伤心的朋友共情,可以先带自己进入悲伤的情绪里;想去讨债,就先酝酿愤怒的情绪。
如果我们压抑自己的情绪,甚至反过来表现出完全相反的情绪,长期积累下来,势必会影响一个人的思考能力,影响他的人际关系。比如高中的时候,我患上了长期的偏头痛,换了很多个医生一直看不好,看到最后一个医生,他说是压力造成的神经性头痛,没法治,以后自己会好的。果然,上大学之后默默地就自愈了。现在回想起来,当时的学习成绩一直上不去,作业堆积如山,父母天天叨我学习,叨我快去学人际交往,加重了我的压力,自己也没有去找发泄途径,于是身体表现出来就是偏头痛了。
我们要做的是向内看自己,看自己的内心,问问自己真实的感受,自己的需要,并且想想怎样把它们表达出来。
A1:前几天玩情绪地图游戏的时候,佺洁一如既往地噼里啪啦地说一大通,但是那天我心情不是很好,他说什么的时候我总是能想到一些话去反驳他或者说插他的话,以前有这样的冲动,但是心情好,不在意。那天冲动被放出来了一些,每说一句都有点后悔。
因为我老爸就是个很喜欢高谈阔论的人,什么事情都喜欢发表一番自己的见解,不说话似乎不舒服。我妈总是会打击他说他太高调,大家不喜欢看别人出风头,枪打出头鸟,安安静静就好,然后转过头来跟我说,你可别学你爸。可越是这样说我越是像我爸。我也有说话的冲动,但潜意识里总是会被我妈说的那些话抑制,会担心说多错多。可是佺洁就不一样,非常的自我,表达自如。可能就是他这样的自我刺激到了我,我内心想表达很多东西,都被塞回去了,失控的时候最多也是欲言又止。所以很羡慕他可以做自己。
我是怎么表达我的情绪的呢?后来我就跟他说我有揍他的冲动,他没理我。我就通过在小群里跟秀丽姐的对话表达了我上面说的感受,释然了。我应该多尝试去做想做的事情。
A2:
①每天写情绪日记,自我洞察,每周回顾一周的情绪,写个小结。
②抓住更多展现自我、表达自我的机会,比如,上台复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