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今一代年轻人身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在我看来,某些行为已成通病,是青年人中较为普遍的一类现象。
当然,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所特有的弊病,这与社会有关,不同的阶段孕育不同的性格;也与父母教育的共有观念有关,与普遍推崇有关。
我大学时期在外做家教,不自觉地形成一些见闻和思考。以下进行同类罗列,以引入分析。
有一个家境优渥的初二女生,从我去的第一天,她就在拖延时间,从不守时,总是在课前磨蹭,以没吃晚饭为由躲在房间不出来。
她妈妈在门口催她,我就在客厅玩手机等,当然时薪是一样的,我倒没多大所谓。
上了课也不讲究纪律和尊重,边听课边吃东西。她很爱吃,不停地吃,因此也很胖,生活中没有运动,身材管理差劲。他妈妈每顿饭都要给她规定食谱和食量,但是也给她很多零花钱,她偷偷告诉我,她每次在家吃不过瘾,去了学校再买炸鸡汉堡。
她妈妈苦口婆心跟我说:“王老师,楠楠其实挺聪明是,就是不肯用工夫,很容易满足,学习上有点不求上进。你多开导开导她,我们做父母的,多说一句她都嫌烦。”
我利用课间时间和楠楠聊天,谈起与未来有关的一些话题,并试图介入我自以为是的说教。我说我们当下正是应该努力的时期,贪图享乐是不对的,要为自己的未来负责任。
而她完全是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她说,只要自己开心就行了啊!当然,追求开心快乐这永远没有错,但是我担忧的是,这些小孩儿还根本就没有体验过真正创造性的快乐。
罗素说:“真正的幸福来自于建设性的工作。”
对于这个说法我深以为然,诚然,人能从毁灭里得到一些快乐——酗酒、抽烟、消费、熬夜、上网……但这种快乐不能和建设所带来的快乐相比。只有建设的快乐才是恒久的、无穷无尽的,而毁灭带来的快乐则有它的限度,甚至,这正是不幸的来源。
我们要创造,要践行奋斗的意义。去亲历某些必要的苦难时刻,以健全人格。我并不是夸大苦难的意义,我当然知道,一味地对苦难进行病态歌颂,其实是在掩盖苦难产生的根源。但不可否认它的确带给我们积极的东西。
还有一个高二女生,我们两第一次见面有点乌龙。她在家等我,但不知道自己家的地址,所以没办法告诉我具体的单元号门牌号,我惊讶。问她,你每次怎么回家呢?她说,我每天走惯了,记不得门牌号。我在她家小区徘徊了半小时,终于等到她妈妈回家,带我上楼。后来了解到,她追星追得很疯狂,旷课逃学跑去见偶像,在明星的身上花了不少钱。她妈妈也知道,说没法管,管不了。
还有一个是个钢琴十一级的天才女孩,拿了不少奖。这个孩子性格很温和,很听话,但是不爱表达不爱笑。她妈妈把她的周末时间几乎排满了,报了各种辅导班,所以她的时间也很紧张,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这种事,在这种情况下似乎也是情有可原的。但是有一点让我很震惊——她平时的错题本,都是她妈妈给她抄题整理的,她妈妈抄好了题目,她再在上边做一遍。
这样看确实节省了时间,妈妈觉得,这是让孩子少做了无用功。
我想起我的高中,每一个同学,都是自己在完成错题整理的全部过程,包括抄写题目这一步骤。
我以为,不管父母再心疼我们、照顾我们,那也是生活起居层面的,而学习是完完全全属于自己的事情。
我以为,抄写题目的过程本身就是理清题中之义的过程,是把题目所给条件重新梳理一遍的过程,是自己的学习必须自己完成的一种理所当然,是担负自我学习任务的责任意识。
还有我在大学里看到的一些现象——一些让我和我的朋友们一致瞠目结舌的现象。
是学土木的一个男生,我们暂且称他为“张君”。张君是个大学霸,聪明,反应快,学习名列前茅。
但在生活上,张君是个纯粹的妈宝男,妈宝到什么程度呢?我们大学都住校,他妈妈每个周末来寝室看他,给他洗衣服、刷鞋子、晒被子、倒垃圾。平时里,学校要填个什么表,也是交给妈妈填,买教材的事情也是他妈去跟学委沟通确认,帮他全部买好了送到学校。
听张君的室友说,他连自己的衣服也分不清。晾在阳台的衣服干了,室友问是不是他的,他说,我不知道,我拍照问下我妈。
张君很胖,吃的多又懒得动。平时都是点外卖,吃完剩下的外卖餐盒也不丢掉,堆在桌子下面发臭。
最重要的一点是,张君妈妈把他照顾到这个份儿上了,他对妈妈的态度却极差,经常发脾气,摆臭脸。他妈来寝室看他,他闷在被子里不下床,不讲话。
他妈也神,一直宝贝宝贝地喊。张君被他妈喊急了,就发火,说他妈烦不烦,叫魂呢!
我很不理解张君,更加理解不了张君他妈。
不过张君成绩是真的好,保送了浙大的研究生。
还有一些年纪轻轻就懒惰虚胖的。有一次,我看到三个男生和一群女生挤电梯,而后来发现,这三个男生只到二楼,剩下的全部女生都是上五楼的。我心里顿生出一种没必要的诧异。
如今有太多四肢不勤五谷不分的年轻人,他们没有责任意识,半独立半依赖着家庭,被父母保护的很好,四肢健全而行动力差。因为大多数父母的教育观念是,孩子只管学习,其他不必操闲心。因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因此有了妈宝男;因此孝道被架空,成了一纸妄言;因此“啃老”成了社会常态。
种种问题的成因也不能全部归咎于家庭层面,更与当下这个今非昔比的时代有关。在物质条件进步、科技水平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有些小孩一出生就有着富足的成长环境,几乎没有经受过缺失的苦。
高科技改变了这个世界,很多人生来不以为然,觉得世界原本理应就是这样。他们看不到奋斗与坚持的意义,上网成瘾、追星成瘾、养成怪癖、推崇网红、早恋……
这一代人的人格系统里只有享乐模式,拒绝思考意义,拒绝重启,精神荒漠化。当然也有升级系统的可能性,只是知之不易,更遑论行动。
精神空虚成为普遍现象,而最终扩展成大环境的根源问题,因此更加难以摧清。正如当下的疫情,形成群体免疫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个生长在优渥环境下的小孩,是没有机会体味贫苦的,所以有了《变形记》,但这是极少数的交换体验,真实的世界不是这样的,只是身为观众我们并不明白。
这就要求父母有一个正确的培养意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善良的品质、孝顺、担当、不怕吃苦肯奋斗、热爱自然、多读书、远离空虚的娱乐、辨别真假、辨别高尚与低劣、识破伪善和谎言,学会多沟通而不是甩脸色,可以有脾气但不乱发脾气,待人真诚而不卑微。
父母要树立典范,引起对于孩子情商与智商双重培养的重视,先立德树人,再攻克学问。否则,本末倒置就要引出笑话了。
最后,我愿用李大钊先生的《青春》作结劣文:“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球,青春之宇宙,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