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高考热的出现,教育又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这让夫人马上想到了一部纪录片:《镜子》。
央视社会与法制频道曾花10年策划,2年拍摄。
被誉为中国首部深度探讨家庭情感教育的纪录片。
虽然时长仅有90分钟,但是却依然“震撼人心”。
据说新东方的俞敏洪老师,在看完该片后语重心长地讲了一句话:
“孩子都是好孩子,就看家长是不是好家长”
究竟是什么样的内容,竟能让人大附中这样的全国名校为此停课半天?
校方还下通知,要求100多名学生家长也需要一起观看呢?
其实,影片讲述的是一些人们口中常说的“问题少年”。
透过他们,来讨论家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
片中家明的父亲,是一位私营企业的普通管理人员。
他和中国当今社会千千万万“励志”、“伟大”的好男人一样。
始终在为幸福生活,而努力拼搏着。
整个人满脑子想的,都是怎样通过自己的奋斗来改善家里的物质条件。
以便能给孩子和爱人,提供一个尽量“好”的环境。
只可惜他的一片苦心,并没有得到家人理所当然的“回报”。
儿子厌学,不去学校上课,令他万般苦恼。
妻子还表达出要和他离婚的抱怨与“恐吓。
如果他还是固执己见,不思改变的话。
造成这样尴尬的局面,既令人心痛,又令人困惑。
回想起来,我们身边像家明父亲一样的人还真不少。
他们的相同点是,总在拼尽全力地默默付出。
一心只想为家人创造比较优越的生活环境。
却很难换来本该有的尊重和理解。
而且,经常会陷入一个难以自拔的死胡同:
“我”这都是为了你好,难道“你”不知道吗?
正是出于对“你”的爱,“我”才会这样做的,好吗?
明明“我”没有错,你们为什么还要这样对我?
可他们也许根本不知道,问题真正的关键所在。
“你”口口声声所说的为你好,多数时候只是“你”的自以为是。
因为这样的为你好,不一定是“我”所想要的。
郭德纲曾说,“望子成龙的家长,自己都不是龙”。
本来父母对自己的孩子抱有期望,就算不是天经地义,至少也没什么过错吧。
不过,如果以“我”都是为你好的名义,处处去限制孩子的自由和选择,甚至演变成思想束缚和道德绑架。
那么,父母满满的爱心,也将成为对孩子最深的伤害。
正如家明的父亲,在武汉某培训教育机构的课堂上被老师问道:
假设“你”的生命还剩下10分钟时,你想对孩子说些什么。
当时他这样描述,“我”一生最大的愿望,是希望儿子能够比自己过的好。
但他对这个“好”,解释的“支支吾吾”,含糊其辞。
也许,正是由于他过分相信自己的人生观、价值观。
并迫切的要将其传递给儿子,却很少去真正地倾听儿子内在的心声。
结果,反倒让家明变得越来越暴躁和叛逆了。
一方面,是被父亲看作人生头等大事,即认为上学读书才是人生唯一希望的执着。
另一方面,却是家明想成为追求自由的流浪歌手、或者背包客的强烈心愿在作祟。
理想和现实的巨大反差,成了一家人难以调和的矛盾。
我们应该明白,爱一个人的正确方式,是尽量放低姿态,想对方之所想,忧对方之所忧。
而不是过于主观地,把自己所谓的“好”,强行施加给对方。
我们更应该懂得,尊重和理解,才是真正爱一个人的前提。
经常性的沟通,彼此相互倾听,比一味地说教和盲目的爱,重要的太多太多了。
片子从表面上看,主要是在讲述几个“问题少年”。
背后,实际上是在声讨几对“问题父母”。
都说孩子是家庭的一面镜子,而家庭又是社会的一面镜子。
很显然,父母的确是影响孩子一生的人。
李品宽老师,在片中讲过一段令人深思的话:
做律师要拿律师资格证,开车必须要有驾照,做老师也要考取教师资格证。
但为人父母是不用拿证的,就这样做了,而且一做就是一辈子。
难道我们真的不需要学习吗?
我们不缺爱,缺的是对爱的认知教育。爱的能力没有出来。
片中案例所反映的现实问题,值得引起人们的深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