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五)

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五)

作者: 路人甲_9342 | 来源:发表于2021-12-31 07:35 被阅读0次

        蒋蓝《从鲁迅纪念馆到梅轩》写得扑朔迷离,我是雾里看花。作者先是去鲁迅公园拜谒鲁迅,而鲁迅塑像之后却有一男一女在说着话,拜不成。于是转入梅园,谒侠客梅轩也就是高丽义士尹奉吉,结果在鲁迅和这位异国侠客身上找到了两人共同的标签“黑衣人”。然后写鲁迅在淞沪抗战最激烈的那几天日记“罕见的失记”,同时对尹奉吉刺杀日本军政大员的义举也“无一字痕迹”。接着是批评断章取义地曲解“一个都不饶恕”。最后回忆鲁迅和秋瑾在日本留学生会馆的一次不愉快的争论。文章到此戛然而止。恕我愚钝,想了半天,还是不得要领。

        徐剑《莫斯科笔记》真实地记录了一位中国作家在莫斯科游历的心路历程,文中夹用的浅近文言有些生涩,但也给该文增添了诗意和古色,读者仿佛站在此岸遥望彼岸,凸显出空间和时间的距离。文中提到了许多历史人物,包括政治家和文学家,虽说见仁见智,但也褒贬分明。其中《生态俄罗斯》一节有俯瞰,有对比,有遥想,语言之瑰丽又远胜于其余三个章节。如“俯瞰俄罗斯大地,天际之远,苍穹之上,天乃一片宗教般的蓝,地却是一块翡翠般的正阳绿”,如“风掠无垠兮野茫茫,云洗碧空兮天苍苍”,如“远芳连红楼,碧树啼百鸟”,含英咀华,齿颊生香。(12.26.)

        叶多多《高原女人》是拉祜女人的特写,才四十岁就“像经历了深秋的树木”,山冈、火塘、婚姻和劳作是她们身上最基本的元素。她们就像生活中的盐,“只有缺的时候,才意识到它的存在”。她们也曾有过美丽的年华,十五六岁,晕红的脸颊,“清澈的眸子如同浮出云层的明月”。

        严风华《唐家司的最后一个居民》是一位八十多岁的剃头匠,他十四岁开始学剃头,他的剃头铺在街尽头一个窄旧的小屋子里,这条街看起来就他一个居民,这是结尾三百字的镜头。前面将近三千字写作者的寻找,探问,所见所感以及史料上的记载。一百年沧海桑田,一座大桥结束了这座码头曾经辉煌的历史。

        夏丽君《傻子二舅》的智商在正常人的七八成上,一生未娶,作为鳏夫大舅的“臣民”,任劳任怨,节俭克己,一辈子没见过海,直到失足失足坠落在菜园边的一口池塘里,而那里距离大海才一百多公里。文中还写了大舅、姥爷和五姥娘等人,他们的命运比二舅好不到哪里去,这是沂蒙山区的一个普通的农家。

        范晓波《低语》写孤独感。一是与二十年前的自己比照,二是借似友非友的文艺女青年来映衬。作者从头到尾似乎都在自言自语,诗化的语言成了给他伴奏的无声的音乐。

        《2014中国年度散文》五十二篇佳作至此全部读完,感觉比上一年要好些,至少是没有重复的了。其次是短篇散文多了,读起来更轻松。

        杨振雩《庐山石工号子》撷取了一段八九十年前的记忆,将有声无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化为实实在在的文字。从大冶石工到庐山石工号子,从当局禁号到石工罢工取胜,从徐志摩作诗到钢琴家哈顿夫人谱曲,整个文章内容充实,收放自如,气势贯通,遒劲有力。

        刘志成《蓝湖泊,白湖泊》把藏在毛乌素中的一个叫滚保的海子写得美如仙境。“海面上只剩下一摊乳蓝色的忧郁”,“阳光将水面镀成了绚烂”,“缥缈而真实的蓝色表达的是飞翔的愿望”,“海被鸟歌摇得清脆又深沉”,“莲绿在悠悠的日子里,日子悠悠在清波里”,接下来一段全用七言,十六句仅中途换了一个韵,写得婉转悠长。这里说的只是前半部分的内容。

附《散文选刊》2014中国散文排行榜

(40篇仅列出前20篇)

《忆大山》(习近平)

《天籁之声,隐于大山》(铁凝)

《描花的日子》(张炜)

《<老生>后记》(贾平凹)

《老母为我“扎红”》(冯骥才)

《云和梯田》(张抗抗)

《钱钟书生命中的杨绛》(杨绛)

《难于攀登的美》(刘上洋)

《沉睡民族已醒来》(张胜友)

《灯光转暗,你在何方?》(舒婷)

《兆言说东吴》(叶兆言)

《果袋婶》(刘心武)

《一次回望,一生难忘》(黄亚洲)

《老家的馍》(刘庆邦)

《历史的重合与基因的弱化》(石英)

《创作之家的“三老四小”》(蒋子龙)

《一支烟的故事》(毕飞宇)

《梦里淮安》(袁鹰)

《父亲的雪山母亲的草地》(贺捷生)

《武夷听涛》(周文)

(摘自2021.12.18.~12.27.日记,13:52.初稿)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五)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cqg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