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

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

作者: 路人甲_9342 | 来源:发表于2021-12-28 08:21 被阅读0次

            张炜《描花的日子》是我们这一代人最难忘的日子。我也曾经零距离地接触过蚱蜢、蜻蜓、蝴蝶、蜘蛛、金龟子、蜗牛等形形色色的虫子,我也曾经有过“黑腿汉”那样的无所不能的少年朋友;我也曾经玩过一些恶作剧,折断过邻居院里的桃枝,掏过鸟窝蛋,偷过人家菜园子里的黄瓜和番茄,也曾经为此而挨过父亲或母亲的训斥和棍棒;我也曾经一场又一场地追过《地道战》《英雄儿女》《列宁在十月》等红色经典电影,也曾经对其中的情节和人物的举手投足耳熟能详过目不忘;我也曾经背诵过伟人诗词、语录、老三篇等等,也曾经为得到一枚伟人像章而欣喜若狂。我相信,作者也和我一样,怀念的是我们的童年和少年的纯真,而不是那个时代的荒唐;怀念的是那个年月的青山绿水,而不是贫穷迷惘。

            张抗抗《云和梯田》是一幅幅画,春天是“一轴淡淡的水墨画”,夏天是“一帧精美绝伦的绣品”,秋天是“一幅色彩浓郁的油画”,冬天是“一幅来轮廓分明、庄严冷峻的黑白木刻”。作者码字作画,连句为图,形容词是色彩,动词是线条,叠词是晕染,比拟是写意,排比是泼墨,想象和联想是留白,不同的季节,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色彩,不同的层次,远近高低,浓淡深浅,全在作者那支神奇的笔下挥洒。

            毕飞宇《水上行路》以学会撑船为喻,告诉我们,撑船要一下一下的,一味的努力船只会在原地打转;在学习方面,“感受”比“努力”更重要;在农业文明方面,大干快上可能适得其反;在体育竞技方面,存在一个“体力分配”的问题;想当作家,坚持写三十年,不要停笔。全文两千来字,现身说法,简洁生动,理趣盎然,与朱熹的《观书有感》有异曲同工之妙。

            冯骥才《老母为我“扎红”》让我羡慕,九十八岁的母亲为七十二岁的儿子“扎红”,母亲的郑重其事和儿子的幸福满满溢于言表。作者以此告诉我们,有些东西是不能丢的,比如传统,孝顺,仪式感。

            陈世旭《海之梦》是天籁,是空谷足音,是一脉清泉出山岫的琤琮,是大珠小珠落玉盘的脆响,是如歌的行板,是现代版的《春江花月夜》,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雷达《新阳镇》是故乡往事,是乡愁。那陌生的土地,那似曾相识的风情,那陌生而熟悉的年代,读着读着忽然就有了一种穿越的感觉;那渭河上柔软而有弹性的草桥,那草桥上轻轻呻吟的独轮车,那河滩上无边无际血色深浓的高粱,那略带酸涩的秫秫酒,那河边喧嚣忙碌的磨坊,那咔嗒呱嗒响个不停的织布机,总是让人神往;那古风犹存的耕读人家,那刚强泼辣吃苦耐劳的嫂娘,总是令人惆怅。

            毕淑敏《绵延二十一日的宴》是一个关于临终治疗的故事,当所有药物已经无能为力的时候,精神治疗就显得尤其重要了。厨师一桌菜炒了二十一天,作为唯一食客的医生也就吃了二十一天,直到厨师在睡梦中平静地离去。我想,如果患者是个医生呢?

            李辉《平和,或者不安分》着重写晚年患病期间的沈从文,让我们近距离地感受这文学大师作为普通人的一面,写他和巴金、萧乾、朱光潜的交往,写他的笑和泪,写他对西洋音乐和湘西傩戏的痴狂。平和,或者不安分,这对性格中似乎水火不容的两极在先生身上却如此并行不悖。

            王剑冰《黑河行吟》仍然保持了作者一以贯之的行云流水的文风。跟着作者行走黑河,回顾历史,穿过森林,漂流大江,感受东北那旮旯的大地和天空,白昼和黑夜,我都有点蠢蠢欲动了。

            周同宾《奶奶本纪》是一把辛酸泪。缠了脚的奶奶是弹棉花的好手,一天下来可弹七斤棉花,赚得一餐午饭和一把花捻儿。奶奶熬过了二九年和四二年两场饥荒,却躲不过六〇年那场“自然灾害”,而方圆几十里有名的皮匠拐爷却累死在“大跃进”的筑堤工地上。

    (摘自2021.12.21.~12.22.日记)(未完待续)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14中国年度散文读书笔记(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giauq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