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中国年度散文》收五十二位作家五十二篇佳作(外一篇不另计),篇目中好像没有和上一年重复的,其次是短篇散文多了,读起来可能会更轻松一些。
王蒙《爱的书》写他在新疆的经历,写他在新疆接触的人和事,写对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不可抱着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写中苏国情的不同,中国没有产生帕斯捷尔纳克和索尔仁尼琴的土壤。总体感觉是有点散(庞杂),似乎少了点文(文采),标题也有点怪怪的。
铁凝《天籁之声,隐于大山》写她和作家贾大山的几次接触,写大山本人的淳朴和他的作品的淳朴,写大山“超乎寻常的亮”的眼睛,写大山病重期间的坚毅和乐观。其时大山已经去世七年了,也没有留下什么影响深远的作品。
高洪波《“汪星人”纪趣》一股脑儿写了五条狗,浓浓的生活味,幽默风趣的描写,是这篇散文最大的特色。腊肠犬豆豆因新主人训练有方,能猎兔追鸡,能叼取邮件,充当了一条四条腿的邮递员角色;斑点犬斑斑会坐会握手会热情待客,却也太闹腾,卫生纸弄得满地都是,电线咬断了一根又一根;可卡犬库克看见主人摇头它也摇头,为守护臭袜子竟然把主人给咬了,而且后来咬人无数,直到被施以安乐死;牧羊犬谷子与画报上的狗狗争宠,将皮鞭咬成碎屑,与树上野猫逗乐。这些狗各有各的特点,然而大多是匆匆过客,唯有牧羊犬谷子善解人意而又聪明绝顶,所以一养就是十年,十年一觉扬州梦,人的一生有几个这样的梦?
张胜友《沉睡的民族已醒来》抓住“李约瑟之谜”理清了两千年来中华文明的三部曲,遥遥领先,远远落后,奋起直追。篇幅不长,思路清晰而有序,有社论范儿。
冯秋子《小康》不是你想的那样,她是一个德国东部的莱比锡人,小康是她的汉名,她在中国留过学,爱上了中国文化,现在给作者的剧作《生育报告》担任翻译,因而两人有了较多的接触。通过这些接触,让我们具体地了解到东方和西方两种文化的不同,中国和德国两种制度的不同,以及中国人和德国人、原东德人和原西德人、同父异母的姐姐和妹妹对待同一事物的不同看法。
舒婷《灯光转暗,你在何方?》写的是作者所熟悉的诗人顾城,他的诗歌天赋,他的被压抑的性格,他对饥饿的恐惧,他的不善于与人交流,他的桃花源情结,等等,作者刻意回避了顾城的齐人之福和激流岛之殇等那些不愉快的往事。二十年弹指一挥间,而记忆与怀念是怎么也抹不去的。文中自始至终有一种诗情诗意在流动。
(摘自2021.12.18.~12.20.日记)(未完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