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在一家非常喜欢的公司实习,但是创业型公司的工作强度很大。即将毕业,没有非常集中的大块时间来准备毕业论文,所以开一个专题记录学习过程。一来对材料进行梳理消化和记录,二来提升哲学写作的熟悉度,三来对思考进行必要的沉淀和记录。
语言塑造主体论
巴特勒理论体系中的三条重要线索:语言,主体,性别。
1.语言
语言具备『表演性』,而这种表演性依赖于一定的社会规范和仪式。--《如何以言行事》
语言本身是个巨大的象征系统,它的横亘先在于具体言谈,并在其结束后继续延伸。所以,具体言谈以及其行动其实通过引用关系与这个巨大的象征系统而生效。而且这种引用关系并非一成不变,具体言谈可以脱离甚至背离它所生成的语境,进而形成新的引用关系,并且塑造出新的意义。
但是引用未必成功,失败反而蕴含着意义重组的可能性。
巴特勒的语言观是反逻各斯中心主义的,根植于德里达的书写语言学和拉康三界说。
德里达:割断柏拉图所设定的词与物之间的联系,特别是词与思之间的联系。打消口语和书写的对立而消解内外先后高下等等对立最终论证了意义的无尽延异,更提醒我们词不达意的失败不可避免。
拉康:语言有其根本的局限性。词的主宰者不是意识,而是潜意识。当我使用语言时,我进入了象征界,区别于想象界和实在界,象征界是先于个人存在的语言共同体。我们在此引用规范,遵守法则。实在界抗拒语言的入侵,因为它的不准确性。想象界能提供另一种语言,也是许多女性主义者宣扬的女性书写。
2.语言塑造主体
理论框架:福柯的权力学说和奥斯汀、德里达、拉康的语言说彼此结合
权力多元且分散,权力被难以断定起始的语言传统所引用,被召唤者被塑造成主体,在他个人意志之外,是靠语言自身的运作。
是「性别是社会构建」的另一种说法吗?不是
巴特勒解构了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的对立。
生理性别和社会性别都属于象征界的社会构建,身体涵盖物质、精神和社会多个层面。
弗洛伊德:性别并非生理构造,而是心理意识。
拉康:从想象界到象征界的转折--面对并误认镜中自己的影像而得以实现。孩子的主体形成,必须摆脱对母亲的依赖而进入由法则或父亲所统治的象征界,也就是语言和社会的世界。
3、性别
主体是由社会法则所塑造的,性别也是一种社会法则,具有建立在权力基础上的合法性,排斥不符合的他者,被反复引用,进而书写出我们具有性别特征的身体,建立起我们的主体。
然而,引用可以是失败的,法则是发散且不确定的。
所以巴特勒说:
那些被排斥被放逐的他者--女性,同性恋者,有色人种,劳工阶级--时时刻刻威胁这那个规范的主体,他们是完美世界里的憧憧鬼影,他们提醒我们意义重组和主体重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