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寒园)
我怎么能起一个这么俗气的名字?!起码也应该向村上学习起个像《一八八一年风起云涌的印地安.希特勒入侵波兰.再度进入强风世界》、《中断的蒸汽熨斗把手》、《拧发条鸟编年史》之类一看就让人心生惶惑与敬畏的标题。这才是起名艺术!这次先将就用咯,下来再好好研习研习。下面进入正题:
看到豆瓣电影,知乎,甚至搜狗输入法都给我发来了年终使用报告,人人也都在展望2015,这似乎成为了一个潮流。然而自己总是兴味乏乏,觉得也并没有值得写下来的计划。以后一年无非还是馆看看书和电影,到哪里激动难平的地方写写读后感观后感以平胸中澎湃。
但既然已经写到这里了。
年终总结嘛,分为两个部分。总结和展望。
关于对2014年的总结,先从书和电影说起。
从豆瓣的记录估算,保守估计今年书杂七杂八看过8,90吧,电影看过170+,公开的书评+影评+日志大概有25+。
从与2013年的对比来看,电影已逐渐取得和读书一般的地位——平均每2天看一部电影。回忆起往事,我是在13年的春天慢慢开始使用豆瓣标注电影,和以前随便看起来,可算是正规了些。然后在14年1月份考完试后的一个礼拜空闲时间,翻阅了十几册图书馆的电影书籍,对电影流派,爱森斯坦的杂耍蒙太奇,安德烈巴赞与之对抗的长镜头美学,法国新浪潮,多线复调叙事等电影知识有所涉猎,似乎有些入门了。入冬以后,准确而言是12月份以来,没再去操场打球。所谓冬者,岁之余。多出来的时间都去读书和看电影了。每晚读书到9点,回宿舍看一部电影睡觉。独居生活规律且克制。
这一年太长,请从这学期说起。我发现了蔡明亮。这是继王家卫、金基德后我第三个有兴趣和动力看完几乎所有电影全集的导演——作者导演。
王家卫有时文艺的发腻,金基德有时变态的离谱,这样看来蔡明亮大段大段单调的长镜头也就可以接受甚至值得玩味了。因为金基德在前已有基础——全片几乎没有对白,到看蔡明亮时也不觉得突兀。而且两人有共同点,如蔡导所讲:“《郊游》的拍摄计划,其实只是一个手段,从剧本到拍摄到剪接,历经三年,我最大的功课,就是去故事,去情节,去叙事,去结构,甚至去角色。”蔡导要的就是李康生那一张脸。金基德的电影虽与蔡导类似,可还是有根本不同点的。金基德去对白,去装饰物,并且突出设置一个情景是为了更好地表达影片思想。比如《弓》、《春夏秋冬又一春》、《漂流欲室》,孤悬水上的船只,隔绝人世的庙宇,突出一个情境,去掉一切多余的干扰,剩下的符号比如弓,鱼钩,垂死的鱼等便能更形象的外化角色的内心支离的情感。
另外一点,如果稍加注意便可发现,这三位导演都是编剧出身“在影片上留下了一些可供辨识的导演个人风格。有些导演在这个电影评论观点下,便成为“作者”。”——电影作者论(《台湾电影史话》)。
另外一些在14年留意的导演有:宁浩、李安、诺兰、大卫芬奇。
至于自己,还欠一篇蔡明亮的总评。说到写影评,之前大略翻了了一本《如何写影评》,看了前言,觉得自己写的真是狗屎——不是专业影评,充其量只能算作读后感。虽然本来就有这个觉悟,只是写着玩的,可还是让人感到沮丧。
看到大家都在写14年电影十佳,我也来一个好了。打开豆瓣,翻到我看过的电影列表,按评价高低排序,节选从14.1.1到14.12.31的五星电影。一共有26部。一删再删,还有12部。真的不能再删了啊。
排名大概分个先后。
1.《空房间》 3-Iron(2004)
导演:金基德
编剧:金基德
2.《一代宗师》(2013)
导演:王家卫
编剧:王家卫 徐皓峰 邹静之 电影原声:梅林茂《其后》
3.《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 (2008)
导演:大卫芬奇
注:改编自 F•司各特•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
4.《教父》三部曲
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5.《黄金三镖客》Il buono, il brutto, il cattivo. (1966)
导演:赛尔乔•莱翁内(Sergio Leone)
主演:伊斯特伍德(Clint Eastwood)
6.《天桥不见了》
导演:蔡明亮 编剧:蔡明亮
主演:李康生 陈湘琪
7.《偷拐抢骗》Snatch (2000)
导演:盖•里奇 Guy Ritchie
8.《十二怒汉》
导演:西德尼•吕美特 Sidney Lumet
9.《被解救的姜戈》Django Unchained (2012)
导演: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编剧:昆汀•塔伦蒂诺 Quentin Tarantino
10《电锯惊魂》第一部
导演:温子仁 James Wan
11.《大鱼》Big Fish (2003)
导演:蒂姆•波顿 Tim Burton
编剧:改编自John August的《大鱼》
12.《疯狂的赛车》(2009)
导演:宁浩
导演编剧什么的都不是随便复制粘贴上去的。
1.我最钟意的几位导演几乎都是编导一体的,编剧能力我总认为对一个导演是非常重要的。也不要说王家卫拍电影没剧本了。《一代宗师》筹划了7年,拍了三年。期间张震被他送去学八卦掌获得冠军,他自己寻访武林遗老,也成了半个武术专家。爱死了这股慢工出细活的劲儿!编剧之一徐皓峰的《道士下山》也非常值得一看,都说《三体》是硬科幻,那么这本书应该算作硬派武侠。
2.《本杰明巴顿奇事》改编自菲茨杰拉德的短篇小说。
村上春树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
菲茨杰拉德又是村上着重推荐过的作家之一。
3.我在之前好几篇文里都写过,喜欢一个导演/作家的鲜明标志就是抱有极大的热情去追看完他的其他全部作品。对金基德起始于《空房间》,(英文名3-iron是高尔夫三号铁杆,因为角度小不好打,一般人买了回去渐渐尘封),对王家卫起始于《一代宗师》,那么蔡明亮,则是任意一部电影都可以让我有兴趣追看完他的全集。只不过没有最喜欢的一部。《天边一朵云》20分钟的短片,少见的明媚,以此作为代表入选。
4.昆汀《低俗小说》、盖里奇《偷拐抢骗》和宁浩《疯狂的赛车》给我打开了电影叙事手法的大门。文学小说上对应的则是阿乙《意外杀人事件》以及对马原“叙事全套”等的探索虽然至今没搞清楚环形叙事、多线复调叙事这些是什么以及具体怎么在电影和小说中得到使用。
花开两支,表到读书这一朵。
这年六月末买了kindle,个人而言绝对是物超所值的一笔投资,受益颇多。
翻了下日记,看到六月中旬的打算——至少通读《三国志》和《史记》,也没有做到。滑向了村上春树,并且在夏季学期末看完了村上几乎所有的长篇短篇。看完后得承认一句:这是我所喜爱的作者。就像看电影的标志一样,喜欢某个导演然后找出他几乎所有的作品都看一遍。书也是这样。
除了村上以外,14年还有值得留意的作者:蒋峰、苗炜、韩少功、徐皓峰、汪曾祺。
现在正在读的小波就算到了15年了。
读完小波后,再看看莫言罢。
再进入第三小节,这里应该再来一个过渡,就像从第一小节的电影过渡到第二小节的书时使用得颇为拙劣的“花开两朵各表一枝”一样。
这里引一句昨天推送到kindle上很多篇文章里被我标注的一段,幸好我还记得。
“我们读书时,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犹如儿童启蒙习字时,用笔按照教师以铅笔所写的笔画依样画葫芦一般。我们的思想活动在读书时被免除了一大部分。因此,我们暂不自行思索而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然而在读书时,我们的头脑实际上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所以,读书愈多,或整天沉浸读书的人,虽然可借以休养精神,但他的思维能力必将渐次丧失,此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相同。从根本上说,只有我们独立自主的思索,才真正具有真理和生命。因为,惟有它们才是我们反复领悟的东西。他人的思想就像加别人飨桌上的残羹,就像陌生客人挪下的衣衫。” ——叔本华
我觉得这段引用很出色,非常完美的实现了承上启下的过渡任务。(又是一句拙劣的模仿,学习王小波《红拂夜奔》里作者进入叙事当中。)
就像小学时候数学老师批评抄袭他人作业的学生一样:“啊!你就成天吃人家嚼过的馍尼!”,读别人的书,自己脑袋成为别人的跑马场。为了不吃人家嚼过的馍馍,我们至少需要写一些东西。把自己吃过的草努力挤成奶,即使现在可能会被人嘲为狗屎。重要的是,有过挤奶的劳作与思考,这就够了。
读书和看电影都是消费,消费别人的智力、产品、人生经验,即使吃得是别人的馍(按:嚼过的馍应属二次产品,类似书评影评),但也需要消化,消化的手段就是思考然后产出。
整个进食过程最重要的是产出。我最烦的豆瓣热门精选就是“14年个人影单or书单”,然后列出一拉书单。看你有没有能力,是看你挤了多少奶,不是看你吃了多少草。
第一大部分关于总结就到这里,主要是书和电影的,以及一些反思。然后是15年的展望。其实没什么展望。就这么随着性子来读读书看看电影。然而是有点奢望的。书上:不能总是出二次产品,得自己做块馍馍,管好管坏,起码得把发酵和面这些程序熟悉了。电影上:阅读一些剧本,知道编剧是怎么回事,怎么编;看看人家专业影评啥样子,一年年总得有些进步不是么?
下面14年看过的个人觉得值得推荐的书(没想到我也会干出写书单这种事),直接贴过来了。因为是应别人要求推荐,着重选了趣味性较高的书,能看下去为主:
村上春树《国境以南,太阳以西》、《旋转木马鏖战记》等
王小波《黄金时代》、《红拂夜奔》、《爱你就像爱生命》
刘慈欣《三体》
苗炜《寡人有疾》《黑夜飞行》
阿乙《鸟,看见我了》
蒋峰《为他准备的谋杀》、《白色流淌一片》
汪曾祺《五味》
张大春《四喜忧国》(短篇集)
阿城《棋王》
韩少功《马桥词典》、《山南水北》
徐皓峰《道士下山》《大日坛城》
游飞《导演艺术观念》
陈寅恪,吕思勉写的一些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