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寒园)
一、导语
《公民凯恩》自1941年公映以来一直是电影史上经久不衰的话题,各类研究评论层出不穷,现在更是成为诸多电影学院分析场面调度、摄影、跳接、蒙太奇和长镜头等电影技巧的教科书式的理想范本。本文主要从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出发探析《公民凯恩》的叙事手法。
二、巴赫金的复调小说理论
要对《公民凯恩》的复调叙事进行探析,首先要搞清楚复调的来源及其定义。所谓复调(polyphony)本是音乐术语,指欧洲18世纪(古典主义)以前广泛运用的一种音乐体裁,它与和弦及十二音律音乐不同,没有主旋律和伴声之分,各旋律各自独立,所有声音都按自己的声部行进,相互层叠,共同构成复调体音乐。
复调小说理论是前苏联学者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当中的“复调音乐”在研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基础上提出的。巴赫金借用这一术语来概括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诗学特征,以区别于"那种基本上属于独白型(单旋律)的已经定型的欧洲小说模式"。"独白型"小说里各个人物的声音实际都统一于作者的意志之下。而复调小说则不同,其主旨不在于展开故事情节、性格命运,而在于展现那些拥有各自世界、有着同等价值、具有平等地位的不同的独立意识。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首次提出复调这一概念:
“有着众多的各自独立而不相融合的声音和意识,由具有充分价值的声音组成真正的复调——这确实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基本特点。在他的作品里,不是众多性格和命运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客观世界,在作者统一的意志支配下层层展开。这里恰是众多的地位平等的意识连同他们各自的世界,结合在某个统一事件下,而相互间不发生融合。”
“作者对主人公采取新的艺术立场,是认真实现了的和彻底贯彻了的对话立场,这一立场确认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定论性。”
从巴赫金对复调小说理论的描述我们可以提炼出复调的以下几个特征:
1.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2.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3.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复调理论本是巴赫金借用音乐术语来批评小说的文艺理论,然而在当前多学科交融、跨领域研究的大背景下,复调理论已被广泛借用到戏剧、影视批评等专业领域上。另一方面,电影本就是文学、绘画和摄影的有机融合,这些年运用复调叙事手法创作的电影更是有不少佳作如黑泽明《罗生门》、大卫·芬奇《社交网络》以及上世纪的经典之作《公民凯恩》。
三、《公民凯恩》中的复调叙事手法探析
影片以报业大亨临终遗言“Rosebud”(玫瑰花蕾)为引子展开故事,一位青年记者受新闻报刊委托调查这几个字的含义。通过开场一个纪录片式的插曲以及对五个人的拜访(五次闪回)拼凑出了凯恩复杂的人物形象。
影片共有两重叙事层。第一层即青年记者去调查Rosebud这个词含义的经过;第二重是由开场的纪录片及五次闪回共同构成,来重现凯恩当时的生活经历。可以看出该片并非以传统的线性结构直陈叙事,而是采取了非线性的叙事手法,闪回的使用是非线性叙事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虽然《公民凯恩》对非线性的叙事手法并非原创,可现在看来依然具有相当重要的的意义。
要分析该片的复调叙事,首先要看他是否符合前文提出的三个特征:
1.诸多声部(意识)各自独立且不相融合
青年记者分别进行了五次走访,从五个人的视角分别拼凑出凯恩的人物形象。
第一次闪回是记者查阅图书馆资料,从银行家Thatcher先生的回忆录手稿中,得知凯恩的身世。这一段是从Thatcher的角度进行描写的,因为看得是Thatcher的回忆录,所以有着Thatcher对Kane的理念冲突以及凯恩早期办报的经历。
第二次闪回是记者对凯恩经理人兼生意伙伴Bernstein的采访。他是凯恩的崇拜者,一起创业的合作者,透露了许多凯恩办报初期的事情,还有凯恩开始显露出收藏的习惯,他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以及他的第一次婚姻。
第三次闪回是采访凯恩的好朋友、也是他报社的戏剧评论家Leland。Leland对凯恩非常了解,从凯恩创业初就跟着他;从Leland视角来看,凯恩逐渐从热情洋溢的青年演变成狂妄自大的报人,他对凯恩的态度也开始从全力支持,到怀疑冲突,最后彻底分道扬镳。Leland向记者提供了有关凯恩第一次婚姻更内幕的信息,他跟第二任妻子的邂逅,他政治生涯的破灭,以及他最后为了妻子的歌剧事业跟好友反目为仇的细节。
第四次闪回是记者采访凯恩第二任妻子Susan。苏珊讲述了她被迫练歌剧的痛苦遭遇、她在舞台上的惨败、自杀未遂以及在“宫殿”里的日子,直到最后她痛下决心离开凯恩。
影片的第五次闪回来自凯恩的大管家Raymond。这一段和第四段的闪回无缝连接,又与第一重叙事层相融合直接通向结尾。
可以看出导演并未让让这五个人统一于自己的意志之下,而是他们从各自的视角出发,分别发出自己的声音,从而共同协奏出一曲关于凯恩的人生经历和人物形象的多声部交响乐。而且影片结尾并没有一个定论,即凯恩是一个怎样怎样的人,导演把判断的权利放回观众手中,让观众根据这五个人的描述作出自己的判断。
2.统一于某个事件下
这个“统一的事件”一般有显性和隐性两个。从作者立场出发,如何使故事能够发展下去,即需要一个动因,他就是“Rosebud”之谜。剧中人物以及观众被这条线索带着一起跟着导演走完了这个故事。而导演/编剧所真正想要表达出的却是“凯恩的人物形象”,就在这个追寻“Rosebud”之谜的过程当中,其隐性主题“凯恩的人物形象”一点点丰满起来。
就是因为各个声部能够统一于这则事件之下,因这则主题而使各声部有了联系,相互解释,相互渗透,同时又能保证其独立性,于是才构成了《公民凯恩》经典的复调叙事结构。
2.杂语性和对话性是复调理论的主要特性
杂语性及对话性即各个人物按照各自的意志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这个世界的本质就是对话性质的,充斥着各式各样的观点。但是传统小说模糊了这一点,而让人物都统一于作者意志之下。复调叙事本身所含有的杂语性及对话性特征反映出了原本的真实生活与可能性。
杂语性反映到电影上则是情节重叠,多视角回旋描述同一情节。如Susan首演,前后从Leland和Susan两人各自视角进行描述,各有侧重点。这种立体式叙事真正反映了生活本身,让观众对事件发生时的真实情景有足够把握。如果我们只通过一个角度来看待事物,不免有盲人摸象的局限性。好比你看一个正六面体,比如粉笔盒,从正面看,从侧面看,从上方看各有不同,仅从一个面观看其他两面还会有变形扭曲。所以我们如果要观察一个粉笔盒的形态会从它的各个视角观察它,甚至把它握在手里反复查看。这种观察方法反映到电影叙事里就是多视角立体式叙事。
不仅仅在《公民凯恩》里,在其他很多优秀电影当中也能看到。比如宁浩《疯狂的石头》,影片开场,一次撞车三个角度;库布里克的《The Killing》,乔治听到广播响后预备开枪,四次回旋倒退,从四个人的角度分别描述当时在那一时间横断面上的行动,时间凝固,瞬时并现,进入空间叙事的层次,扩大和延长了时间容量。同样地,情节重复在法国“新小说”派当中也有表现。西蒙的《佛兰德公路》“第一部出现的事件在第二部、第三部里都有重复,所不同的是每次都增添一些新的细节,好像画油画,一层一层地涂颜色,笔触加重,最后形成一种立体效果。这种叙事手法最大的好处能最大程度地还原事件发生时真实的面貌。
四、结语
通过对该片以上几点的分析,可以看出《公民凯恩》出色运用了复调叙事,通过五个人物的闪回来一点点拼凑出凯恩复杂的人物形象。巴赫金复调和对话理论的提出有力的冲击了作者专制的文本叙事传统,给作品的人物以思想的自由,最大程度地还原了事件及人物的真实面貌,为文艺理论界提供了崭新的角度看问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