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50年代开始,亚音速喷气式客机得到普及,超音速客机在当时被普遍视为未来的发展方向,苏联、英国、法国、美国都相继计划研发超音速客机。
1956年,英国政府成立了超音速运输飞机委员会,着手研制超音速客机,经过几年的研究论证,结论是超音速客机在技术上是可行的。
因为开发生产超音速客机投资巨大,英国开始寻找合作伙伴,此时的法国也有相同的计划,而且研究进度和英国相仿,于是两国一拍即合。
在60年代初,英法两国政府开始联合投资,开发这款大型的中程超音速客机,取名为协和式飞机。
这种飞机的机身大、装饰豪华,而且速度特别快,优点可以说非常突出。
不过这里就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研发成本非常高。单是设计一个引擎的成本可能就高达数亿元。
随着投入的加大,两个政府都感到了压力,而且这种飞机生产出来以后的市场前景并不明朗。
在1964年,英国工党在大选中胜出,哈罗德·威尔逊出任英国首相,面对如此巨大的投资,加上国内的财政赤字,英国政府有意撤资、退出合作计划。
为此法国总统曾亲自出面,强调英国需要履行当年签定的一纸协议,以及明白单方面拒绝执行协议的后果,碍于条款,英国被迫继续投资。
随着投入的加大,以及前景的不明确,出现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该不该停止研发呢?
如果停止,那之前的所有投资将会打水漂,继续研发,就需要更多资金的投入,却不知道会有什么结果。
最终他们选择了继续,进一步加大了投资。最后飞机研发成功了,可是却没有市场。
因为这种飞机非常耗油,噪音很大,运营成本非常高,以至于票价就很高,很少有人能消费的起。
最终,协和式飞机在1979年停产,总共生产了20架。2003年10月24日,协和式飞机执行了最后一次飞行,从此成为了历史。
英法两国在研发过程中就发现了问题,即使最后研发成功,在商业上也不一定能够取得成功,可是他们不愿意放弃已经投入的成本,以至于进一步扩大投资,最终损失的更加严重。
这个故事给我们展示了一个概念,叫沉没成本。
沉没成本是指由过去的决策造成的已经产生了的、而不能由现在或将来的任何决策改变的成本。
通俗来讲就是,那些已经发生的,且不可回收的支出,比如时间、金钱、精力等,就是沉没成本,是无论你怎样做,都无法改变的成本。
打个比方,你买了一个面包,咬了一口,发现不合口味实在吃不下,那买面包花的钱就是沉没成本。
你总不会因为花了钱,即使让自己恶心,也忍着吃掉吧。此时明智的决定是不管买面包花的钱,而是果断的丢掉面包。
在现实情况下,人们很容易受到沉没成本的影响,在当下做判断的时候,总想着以前在这件事情上的投入,这样就会让判断出现偏差。
古典老师讲过一个故事,有段时间,他和一个在读的女博士生聊职业发展,对方纠结于毕业后该从事什么工作。
她读的是生物研究,成绩很好,是直博,但是她却并不喜欢搞研究,也不爱留校任教。
她做的各项测评都显示她还挺适合做销售、市场方面的工作,所以,她最好的出路应该是去生物公司做推广、营销方面的工作,可是她就是不想做这样的选择。
聊到一半的时候,古典突然问她:“你是不是担心你毕业后比不过当年没有读博士的同学?”她点点头。
古典继续说:“这很有可能啊,你这个蛋白质检测领域不大,搞不好对方还是你的主管。”
她非常着急的说:“那我这4年岂不是白读了?所以我就是下不了这个决心。”
对于当下找什么样的工作这个决策,她在专业上投入的4年时间,就是沉没成本。
如果她喜欢自己的专业,那就没有这个问题了,关键是她不喜欢做研究,而适合做营销。
所以,此时对于找工作这个问题,之前所有的付出都已经过去了,不能让它们影响当下的决定。
站在当下,看未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对的,而不能因为之前的投入,而让自己回到不喜欢的事情上。
如果那样的话,只会在不喜欢的方面浪费更多的时间,将来有一天,可能会更加后悔当初为什么没有及时止损,将来想要停下,就会更难。
很多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其实并不知道是不是适合自己,只有真正学习以后才知道。
他们毕业的时候,都会面临要不要从事本专业工作的问题,而大部分人都因为学习了4年,就算不喜欢,也将就干了自己专业的工作。
我大学时的专业是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这不是我的志愿,而是被调剂的,所以说不上喜欢不喜欢,就这样读完了。
毕业以后我找到一份和我专业相关的工作,做了两年,在做的过程中,发现确实不喜欢,我就转行做了程序开发。
可以说,我大学学了4年,又工作了2年的专业,对我来说是巨大的沉没成本.
可是我在想要转行的时候,根本不在乎当时的付出了,虽然那时候我还不知道沉没成本这个概念,现在回想,当时的决定是非常正确的。
现在来考虑一个问题,当公司业绩不好时,该不该花高价辞退CEO呢?
此前,保时捷辞退前任CEO花了1亿欧元,而瑞辉公司辞退CEO花了两亿欧元。
财经作家李子旸认为,天价请走CEO反而是公司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案。
公司业绩不好,是CEO的决策导致的。如果碍于辞退CEO花费太大,而继续留任CEO,那CEO会因为之前决策而付出的沉没成本,会继续坚持下去。
结果就是公司的效益会越来越差,还有可能让整个公司垮掉。
所以花高价辞退不合适的CEO,让新的CEO上任,就是避免之前投资产生的沉没成本影响当下的决策。
我们个人在做决策的时候,也应该避免沉没成本的影响,防止自己的损失进一步扩大。
比方说去看电影,电影开场半个小时的时候,我们基本就知道这部电影好不好看。
此时你是离开呢,还是继续看呢?
大部分人会继续看下去,因为已经付钱了,而结果就是,又浪费了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这个时候,为电影票花的钱就是沉没成本,那最好的选择是,立马离开,为自己节省下一个多小时的时间。
人们常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其实就是这个道理。
我们做的任何事情,花费的时间、精力、金钱,在之后做决策时都有可能成为沉没成本。
那个时候,一定要非常清楚,那些沉没成本无法挽回,它们不应该成为你当时决策要考虑的因素,就当它们是不存在的。
只有立足当下,面向未来,抛弃沉没成本,才能做出更加准确的判断。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网友评论